“乡村治理研究所”系2011年成立的校级科学研究机构,现挂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人为董颖鑫,其主要研究人员有徐柳凡、郑小春、余京华、、赵光军、胡万年、杨松水、施玮、张安东、杨芳、郭启贵、季春芳、夏明群、肖迎春、向泽雄等,教授、副教授职称以及博士学历占主体。

本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活动,并开展了多次社会调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通过对乡村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深化了对乡村治理的理解,为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作出了贡献,奠定了相当扎实的研究基础。

本研究所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乡村治理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着重梳理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建设所型构的乡村治理逻辑,探讨了国家和市场由上向下由外向内必然对乡村治理产生了导向性影响。二是乡村治理运行机制研究。全面考察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实践,从乡村对政策和制度的回应实践中来理解乡村治理的状态,主要关注具体的制度在乡村中是如何安排的与设置的,例如村民自治制度、司法调解制度和土地制度等的设置情况,既理解乡村治理实况,也为乡村政策和制度设计提供依据。三是乡村治理基础研究。主要是借助个案研究揭示农民的精神层面、生存状况和乡村小传统,以获取他们的价值观念、乡村习俗、生存环境、收入状况、村庄舆论、地方性规范、共同体强度等地方性知识。

本研究所在开展实证研究过程中结合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直接体察中国国情,深入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成果、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之多样性和不平衡、中国农村发展之困境以及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艰难,提高了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道路,促进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前,研究所主要研究成员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在《天津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CSSCI刊物8篇。

今后,研究所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活跃科研气氛,鼓励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上,争取申报一定数量高层次的科研课题,重点开展县乡(镇)政府间关系研究、乡镇村关系研究、村民自治与选举改革研究、乡村纠纷调解机制研究、农村非政府组织研究、宗族研究、农村文化研究、农村变迁研究、农村合作社研究和农民工研究等。总而言之,在研究过程中,既要立足中国社会现实,也要尊重乡土中国的传统,还要借鉴西方的理论,争取理论创新,提出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和框架。发表一定数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学校的科研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