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研究中心研究员戴清华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表重要文章

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3

   腔棘鱼类是一类生存了数亿年的肉鳍鱼类,其演化历史可追溯至早泥盆世,在由水生到陆生的四足动物演化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地位。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之后,腔棘鱼类在三叠纪早期达到分类多样性的高峰,但在当时的亚洲地区,腔棘鱼化石记录极为零散。此前已知的两个属(中华腔棘鱼和巢湖鱼)均因标本保存不佳,限制了学界对该类群在所属地区演化格局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环巢湖研究中心研究员戴清华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等国内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在安徽和县下三叠统海相沉积地层(和龙山组)发现了两块保存精美的腔棘鱼化石标本。经详细对比研究,确认这些标本属于腔棘鱼目怀特鱼科,并建立了怀特鱼属一新种安妮怀特鱼。

   新的谱系分析研究表明:怀特鱼科是拉蒂迈鱼亚目的关系最密切的姐妹群。因此,怀特鱼的研究对于揭示拉蒂迈鱼亚目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腔棘鱼类在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化石较为丰富,但在白垩纪之后的地层中却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因此科学家曾认为腔棘鱼类这个群体已全部灭绝了。直到1938年,南非因发现了活着的腔棘鱼类而引起轰动,即有“活化石”之称的拉蒂迈鱼,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拉蒂迈鱼是拉蒂迈鱼亚目的现生代表,对研究四足动物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科学报告》期刊。环巢湖研究中心研究员戴清华是化石标本的发现者和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为唯一通讯作者。参与该项研究的单位还包括自然资源部巢湖地层古生物与地质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省博物院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