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航】学姐助你上岸——访优秀考研学子卢丹

发布时间:2020-07-01浏览次数:761

    卢丹,女,汉族,1998年生,共青团员,安庆市人,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软件工程2班学生。先后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二等奖、“数创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优秀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铜奖、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优秀奖。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先后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辅修财务管理专业并获得第二学位。被评为巢湖学院三好学生。在202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电子信息专业。

                                     

少年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男女比例约为7:1,女生学这个专业算是比较大胆的选择。采访伊始,我问卢丹,当初高考填志愿是不是自己的决定,她很轻松回答:“是啊!是我自己选的!我真的很喜欢计算机这个专业,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很喜欢了。”卢丹是从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开始喜欢上计算机的,高三那年暑假,在她第一次接触到代码时,她就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喜欢上了这个专业,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我喜欢代码的工整美观,喜欢算法的精妙逻辑”。大一开学,她便申请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期间她创建了“树洞君”账号,为班级同学提供一个释放情绪的小天地,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她对这个专业的喜爱和擅长。

“大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对我们真的很有用,它引导我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卢丹谈到,随着对这门课程的深入了解,她对自我的认知也不断清晰,慢慢地,她越来越坚定了自己对软件工程这个专业的喜爱,决定未来做一名前端架构师。大二上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暨创业设计比赛通知发布之后,卢丹第一时间找到辅导员刘小燕老师寻求指导,说自己想以《我的前端架构师之路》为题参加这个比赛。在辅导员的用心指导下,她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撰写策划书、制作汇报PPT、练习演讲……每个环节,她都精益求精。后期,辅导员还专门为她召集班级同学陪她一起练习无领导小组讨论。回忆起那段时光,卢丹不由地感慨,“真的很感谢辅导员的用心付出,她让我相信自己可以。还有其他很多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学工部的华紫武老师为我找了设备齐全的练习室练习演讲,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修改策划书,参加省赛时郭凤英老师和丁继勇老师朋友般的关怀让我现在还感到万分温暖。”

“我觉得比赛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比赛让我获得了很多经验,也让我有机会更系统地对自己的大学以及人生进行一次规划,帮助我对专业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也为我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目标性很强,很清醒地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并愿意为之付出行动。

  

 有目标才会走得更坚定

经过大一大二上学期的探索,她的大学规划甚至人生蓝图在脑海里越发清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照目标一步一步走下去,而考研就是她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目标。

说到大二大三两年学习,她回忆到:“大二下学期,我开始接触算法,开始自学python,接触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类的编程题。而这些非常符合我研究生乃至以后想要学习的方向,但因当时实验室没有专门的方向,所以我咬咬牙,退出了实验室,回到了图书馆。开始了我大学相对难熬的一段时光。”因为当时只有她自己在学习这个方向,只能一个人一点点摸索前进,加上课业的繁重让她不得不尽量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这中间她遇到了很多挫折,辅导员在平时的聊天中也能察觉到她的犹豫与疑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条路。幸好,在老师的耐心开导和她自己的自我疏导下,她坚持下来了。她感慨到:“大学期间真需要不断跟老师交流,也需要有知心朋友,坚持不下去了,找她们倾诉一番,力量又回来了。”

问她考研过程中最难攻克的专业是哪一科,她毫不犹豫答到:“英语”,她不好意思地解释,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刚刚及格,自己的成绩从小就被英语拖后腿。“从小我就很排斥英语,但当我大学遇到了计算机后,我知道,如果我想学好它,就必须学好英语。而且英语是考研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有些学校有英语单科分数线的限制。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必须攻克它。于是我每天给自己灌输‘我很喜欢英语’的概念,每天坚持学习,慢慢地就变成了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成绩就提升了,我现在也不排斥甚至有些喜欢英语了。”她笑着说,也是这种坚持,所以我很顺利考过了英语四六级。看她眼里满是自豪,我也由衷为她感到高兴,甚至有些佩服起这个小姑娘了。

为了让自己未来的简历更加丰满,也为了试验一下自己的专业水平到底怎样,她在大二大三期间还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在“数创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中获得本科组优秀奖,2018年在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优秀奖,2019年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获省级二等奖。除此之外,她还获得多项校级奖项,简历日趋完善,她觉得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大三下学期,卢丹开始正式进入考研备考阶段。“决定开始考研的时候,我只对自己说了一句话‘不要感动自己’,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大三下学期,辅修专业毕业设计,本专业毕业论文和考研时间重叠,事情一下子多起来,她的解决方案是:“只能无限压缩休息时间,白天在图书馆学习,晚上写论文。常常晚上熬夜到两点,早上七点又再次去了图书馆。那段时间很难熬,因为睡眠不足导致我的脾气都变差了,幸好朋友一直陪在身边,也幸好我坚持了下来。”到了暑假,她终于可以全心全意地准备考研,那时候的她有一群一起考研的小伙伴,她们相互鼓励,互帮互助。“考研那段时光,我虽然也遭遇过心态的崩溃,但始终觉得那是我大学最幸福的阶段,因为朋友的陪伴,考研小组从最初的两个人迅速扩展到十几人,中途有人离开有人加入,而一起坚持学下来的,几乎都成功上岸了。”我有些震惊,听她继续说下去“我们小组的气氛总是很欢乐,喜欢买零食水果互相分,经常一天能吃到好多种水果,一起探讨问题,也常互相打趣,喜欢在感觉很累的时候,约着一起吃饭聊天,每次都因吐出了心中的烦闷而满血复活”卢丹顿了顿说:“但也要注意,前提是必须要有自制力,该学的时候学,该放松的时候放松,如果一个团队里大多数人属于是放松了一下就不想学的类型,那就很不适合我这种学习方法了。在理性衡量自己的学习状况时,选择适当高度的目标,仔细地分析目标院校情况,还是很有希望考上的。”

  

心怀感恩不惧未来

如愿考上第一志愿合肥工业大学,我问她今后的打算。“我想带爸妈环游世界。”卢丹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些奇怪,这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她接着笑着说“虽然爸妈说愿意养我一辈子。但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等我长大了,要换我来保护爸爸妈妈。我知道,我得努力,才能不被生活压垮,所以我要学习,我要成为更好的人。”原来,爸爸妈妈是卢丹努力的原动力。无论是选择巢院还是选择合工大,她都是以不能离父母太远为第一衡量标准,在保证自己有更好的未来的同时,也要保证能常回去看看爸妈。“也正因为爸妈的支持我才能遇到喜欢的方向,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向前走。”

“回顾整个大学,我受到了太多太多的帮助,非常感恩,感恩老师,感恩朋友。如果没有他们,我不知道我会是什么样子,一定会生活的很辛苦吧。妈妈寄来的一箱箱水果零食和无处不在的关心,老师一次次的鼓励和指点,朋友一次次的安慰和帮助,都是我前进的源动力。虽然我即将毕业了,要离开巢湖学院,但回忆一直在,感恩一直在,对我而言,无论成功失败,都是青春啊,只要回忆起来能说一句‘我的青春有很多遗憾,但我已尽力。’,就足够了。”我想,这就是在迷茫与未知中,充满希望不惧失败的慢慢前进的青春吧。

因为今年的疫情导致无法返校,所以我好奇地询问卢丹在家中是如何高效学习,准备复试的。“其实也归功于团队的力量,我们在得知无法返校后,便建立了微信群聊,开视频连线学习,互相监督,在晚上的时候用说英语的方式玩你说我猜等游戏。我们每一个人复试的结束都会得到群里所有人的祝贺,虽然目标院校都不同甚至专业也有不同,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复试经验。最终,群里的小伙伴全部考研成功。”听了卢丹的话,我发自内心的为她机智的选择和团结友爱的小团队点赞。“所以我很感谢朋友们,如果没有他们,我即使坚持下来了,也一定没有这么快乐,快乐到考研前期的每天清晨,我都告诉自己:好好珍惜吧,你可能很难再有一群小伙伴一起朝着一个目标齐心奋斗的时光了”。

采访手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回顾卢丹的大学四年,“规划”一词贯穿始终。只有早早规划,早点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未来的选择权才会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这位懂感恩、善于掌握人生主动权的姑娘未来一切如愿。(文/刘小燕 图/受访者提供 审/陈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