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韵“徽”遗,赓续文化脉搏,为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7月1日至7月7日,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赴歙县非遗文化传承与红廉教育实践团赶赴黄山市歙县开展了非遗文化调研活动。
文化塑心:走进“徽”文化
实践团首先来到歙县徽州古城,在徽州历史博物馆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展品与资料中探索徽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徽州文化的起承转合。
同学们通过逐步学习与了解徽派建筑、徽商经济以及非遗文化,实践成员们对徽州文化的认知愈发深刻。徽派建筑以其独有的错落有致之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商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徽墨和歙砚等的发展历程更是引人入胜,让成员们深感震撼。大家纷纷表示,对后续徽墨调研、剪纸溯源、鱼灯制作等实践活动充满期待。
匠心凝韵:制墨有乾坤
为了深入了解徽墨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现代创新路径及文化价值,探寻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保护与活化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积累实践素材,实践成员们很快赶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先生在采访中告诫实践成员们:“支撑着他学习和传承徽墨技艺至今的,正是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墨坚守与责任,不只是在制墨上,在做任何事情上都要有这样的心性。”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调研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更感受到传承背后的责任,将以实际行动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巧手慧心:剪纸绘徽州
与非遗徽墨同样声名在外的,还有独具匠心的徽州剪纸。在徽州古城仁和楼的吴笑梅剪纸手作体验馆,实践成员们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吴笑梅老师的指导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实践课。
灯影焕彩:鱼灯映新章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成员们赶赴歙县瞻淇村,在这里,一场史无前例的鱼灯文化盛宴拉开序幕。围绕当地非遗“瞻淇鱼灯”,实践成员们通过文化溯源、制作体验、采访交流等调研形式,探寻这项民俗技艺的传承脉络与当代活力。
实践中,成员们亲身体验了鱼灯制作全流程:先用竹篾扎制骨架,在匠人指导下将竹条弯出鱼身弧度;随后糊上绵纸,指尖轻压使纸面平整服帖;最后调和颜料,为鱼灯绘上鳞片、鱼鳍,一笔一划勾勒出灵动神态。大家不禁感慨:“鱼灯的制作看起来容易,但是很多流程却需要耐下性子慢慢进行,对观察和实践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成员们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在对话中凝聚智慧,用脚步丈量文化脉搏,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也为歙县当地的红廉文化和徽墨、剪纸、鱼灯等非遗传承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收获了无数宝贵经验。传承无悔,坚守无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伟大而美好的中华文化,会以更加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图/朱增辉 初审/许航 复审/王震宇 终审/汪世义 发布/金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