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道】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学子赴宣城市宣州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0浏览次数:114

202571日至77日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红廉印迹·非遗传承”实践团走进宣州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探访皖南花鼓戏博物馆、宣城市博物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和中国宣纸文化园,用脚步感知红色历史,用双手触摸非遗温度。

在皖南花鼓戏博物馆,木质戏台上斑驳的戏服、陈列柜里老旧的戏本,无声诉说着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沧桑岁月。当非遗传承人陈老师现场演示《打瓜园》选段时,俏皮的唱腔与灵动的身段让我们瞬间沉浸其中。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我们笨拙地学习花鼓戏的“十字步”和锣鼓节奏,尽管动作生涩,但油彩描画在脸上的温度、竹板敲击在手心的震颤,让我们读懂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走进宣城市博物馆,青铜器上斑驳的纹路、泛黄的红色家书、明清时期的廉政碑刻,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的松柏苍翠如海,49米高的纪念碑直指苍穹。在讲解员哽咽地叙述中,队员们仿佛看见1941年那个血色寒冬,听见新四军战士“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呐喊。

通过中国宣纸文化园的参观,队员们重新建立起对“一张纸”的认知。踏入中国宣纸文化园,湿润的空气里浮动着檀皮特有的草木清香。晒纸房内,非遗师傅手持松针,正俯身修补烘壁上的一张宣纸,动作轻如点水。“这张纸从选料到成纸有108道工序,要花整整三年。”讲解员的话让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在“三丈三”宣纸作坊,两位老师傅合力抬起近4米长的竹帘,数十次沉入纸浆池又缓缓抬起,水波晃动间,一张薄如蝉翼的巨型宣纸逐渐成形。“原来‘轻似云絮’不是夸张!”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文化探索之旅,更是在实践中长才干的生动课堂。同学们感受到文化传承不只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生活叙事。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宣州之行为起点,继续探索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让青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文、图/吴鸿喆 初审/许航 复审/王震宇 终审/汪世义 发布/金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