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暑期“三下乡”暨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题】寻访人间天河:巢湖学院师生六安红色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07-10浏览次数:12

巍巍大别山,苍翠绵延,见证着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滔滔淠史杭,奔流不息,诉说着战天斗地的壮丽史诗。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的皖西热土上,两种伟大的精神血脉在此交汇——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大别山精神,如炬火般照亮前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锻造的淠史杭精神,似丰碑般巍然屹立。2025年7月2日至6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银龄忆往 青春承志——传承淠史杭精神爱国主义实践团”16名师生在指导教师石庆海老师的带领下循着精神的足迹而来,在“人间天河”的波光里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建设者的皱纹中读懂初心的力量。 

·历史丰碑

实践团将目光投向和平年代的“新战场”——淠史杭工程。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展览馆内一幅幅老照片震撼人心。实践团成员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思绪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20世纪50年代末,江淮儿女胼手胝足,肩挑手抬,劈山引水,用简陋工具打通淠河、史河、杭埠河,奋战14年凿出“人间天河”,造就了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

讲解结束后,实践团与淠河总干渠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沈承成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谈及淠史杭工程的科技发展史,沈科长如数家珍:“从竹笼挡水到智能调度,淠史杭的科技迭代从未停止。但不变的,是一代代建设者‘誓把山河重安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豪情。”这番讲解为学生们后续调研筑牢了知识根基。

为深入感悟淠史杭精神的磅礴伟力,实践团专程来到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横排头村,探访淠史杭水利工程展览馆。这座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展馆,以亲水、苦水、治水、乐水四个主题篇章,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斑驳的施工器具、真实的影像资料和生动的场景复原,全景式再现了这项伟大工程从蓝图到现实的壮阔历程。

展柜中陈列的一件件简陋工具,无声诉说着建设者的智慧与坚韧——专克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破解“麻僵土”难题的劈土法、提高运输效率的“倒拉器”,还有那些凝聚民间智慧的渠道量方、运土器等土法发明,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创新光芒。在泛黄的老照片前,师生们久久驻足。照片中,黄昌栋、许芳华、邓传英、黄仁芳、刘美三、冯克山......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在皖西大地上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每一寸渠道都浸透着汗水,每一处工程都镌刻着信仰。

访·工程现场

实践团选择了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的横排头枢纽工程作为参观学习的目的地。该工程既是淠史杭灌区淠河灌区渠首,也是淠河流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控制工程。艳阳高照下的横排头,夏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站在淠河总干渠起点,师生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碧波万顷的水库如翡翠镶嵌大地,进水闸、冲沙闸、溢流闸巍然矗立,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在阳光下划出银色的弧线。

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横排头管理处薛中主任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各项水利设施。学子们对焕然一新的工程启闭机房及现代化中控室印象尤为深刻。薛主任介绍:“近年来,横排头枢纽工程数字化改造不断加快,灌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横排头渠首枢纽数字孪生平台,大屏幕上闪烁的数据和图像生动呈现了防洪抗旱灌溉的科技图景,让学子们对创新发展理念有了更深理解。

座谈会上,同学们就工程建设、维护和现代化升级等问题踊跃提问,管理处同志一一作答。管理处负责人李胜主任希望青年学子不忘前辈辛劳,传承弘扬淠史杭精神,发挥专业技能为宣传淠史杭精神贡献力量。

·银龄忆往

横排头渠首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开启了寻访建设者之行。由于淠史杭工程始建于1958年,距今已有67年,当年建设者大多年事已高。几经周折,实践团找到了四位能接受采访的老建设者。

在崔如森老人家中,这位86岁的老人用带着浓厚六安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讲述:“我是1939年出生的,1958年8月工程开工后,就响应号召上堤挖河。”说到兴起时,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不自觉比划起来:“那时候没先进设备,全靠人力喊号子挖渠筑坝,人多心齐,就盼引水浇田、百姓过好日子!”老人脚上的伤疤是当年被石头砸伤留下的,成为淠史杭工程建设历程的鲜活见证。采访时,老人展示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众多荣誉证书,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淠史杭工程是共产党员用奋斗铸就的精神丰碑。

在横排头村,89岁的王烈聪老人虽然听力下降,但说起淠史杭往事仍精神矍铄:“1958年8月上工程时,老家70%的劳力都参加了,很多妇女也参与。主要靠人力,也使用一些牛力拉土方。”“1965年通水后,所有人对中国共产党都佩服得不得了。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这个工程。”老人的儿子王贻峰表示,父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自己。

几经辗转,实践团来到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金公庙村,寻访到两位参加淠史杭工程建设的老民工。云正谷老人,1943年出生,于淠史杭工程开工的第二年参加工程建设,一干就是三年。据老人家讲述,当时在工地上,他是年龄最小的民工,不到17岁,一开始上工的时候,年长的壮劳力照顾他,上坡时候,让他在前面拉运土车,壮劳力则在后面推。但几个月后,他就和壮劳力一样,也在后面推。“那个时候,一年到头都在工地上干,中间不回家,有时候连春节过年都不放假......小雨大干,大雨小干,无风无雨拼命干。”说起当年齐心协力、不畏艰难的劳动情景,老人家动情不已。脚踝上留下的多处伤疤也见证着当年民工们的顽强拼搏精神。

李本凯老人是本次实践团采访到的最后一位老民工,他和云正谷老人也是同乡。老人家出生于1940年,1958年冬至时候上工。说起当年在工地上劳动的场景,老人家娓娓道来:“那时候,我身体好,力气大。到了工地后,很快成为‘火箭队’中的一员。‘火箭队’是工地上劳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比别的队伍多得多。”“当时在工地上我和劳动模范刘美三相识,我们都用他发明的劈土法挖黄僵土。干活的时候,吹着劳动号子,互相比拼谁干得多。我也干了整整三年,回家后继续从事农业劳动。”

看着这些当年工地上的壮劳力如今已行动不便,实践团成员深感记录这份宝贵记忆的重要意义。 

·青春承志

五天行程里,实践团参观红色场馆、水利工程,寻访老建设者,完成的不仅是一场跨越六十七载的青春对话,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当新时代的青年与历史的创造者相遇,那些镌刻在时光深处的奋斗故事,正化作照亮未来的璀璨星光。有成员在笔记中写道:“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源于革命文物的震撼,数字平台数据跳动的启发,更来自老建设者讲述的触动。”

从革命旧址的历史回溯,到现代水利工程的科技展望,巢湖学院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观察对话历史,在红色精神传承与时代实践的交织中,完成对大别山精神、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的深度解码。这场实践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青年与时代的呼应。

实践结束后,成员们有了新行动:有人计划用专业知识为老区红色场馆设计数字化展陈;有人想深入乡村调研灌溉需求;有人开始整理建设者口述史。这些细碎的行动,正是红色精神扎根青春的模样。

当青年把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领悟转化为扎根基层的脚步、服务社会的热忱、科技创新的尝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便不再是口号,红色精神的传承也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具体力量。以青春之我,传承红色之火,这是巢湖学院实践团走过六安后的答案,也是所有青年奔赴远方的方向。(文、图/周琴璐 李欣妍 董筱雨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丁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