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巢湖生态治理的重要指示和对安徽人民的深切嘱托。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服务社会,7月2—4日,巢湖学院“巢湖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实践团”到巢湖沿湖烔炀镇唐嘴行政村和巢湖行政村进行走访调研,在走村入户中感受沿湖村民为巢湖水生态保护所作出的贡献,与村民面对面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环巢湖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巢湖之滨的烔炀镇唐嘴村,近年来在生态治理上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的转型探索
为精准实施农业源头污染治理,这个村曾“靠水吃水”正奋力转变为“靠水护水”,为巢湖生态治理守好一段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唐嘴村已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和固体垃圾分类回收常态化,从源头上减少生活污水对巢湖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模式也迎来变革,摒弃单一的传统水稻种植,转向多种经营,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直接排放,有效改善了巢湖水生态治理压力。
然而,作为巢湖沿岸村落,唐嘴村仍存在发展模式转换的困境。尽管保护巢湖生态的理念逐步深入,但真正实现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的转换还面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两难抉择,影响巢湖生态治理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不少弃船上岸的渔民在获得生态补偿款后,并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路径。唐嘴村目前正努力探索契合环保要求的高效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上进行再平衡,让村民在绿色发展中能安居乐业。当地村民表示,大家都明白保护巢湖生态的重要性,但也希望能在遵循环保政策的前提下,找到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唐嘴村村委在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唐嘴村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之路。
利益平衡中向绿色发展新模式奋力转型
7月3日,巢湖学院“巢湖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实践团”走访烔炀镇巢湖行政村。在与村民深入交流和走访过程中发现,部分村民“靠水吃水”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在生态治理实施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冲突,为新时代巢湖生态治理群众路线的贯彻带来挑战。巢湖行政村因水而兴,世代村民依巢湖而生,捕鱼曾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巢湖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形成依赖巢湖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模式。如今,生态治理的新要求打破了这一模式,在当地政府积极支持下,村民们克服转型带来的各种挑战,在绿色发展中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有效的衔接与统一,沿湖村民既是巢湖生态的直接受益者,更是巢湖生态的第一守护者。巢湖生态保护关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位村退休干部表示:“只有保护好巢湖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合力共绘巢湖人水和谐、水清鱼跃新蓝图
巢湖生态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七八月份,蓝藻高发期,在偏南风吹拂下巢湖北岸水污染更为明显。在未来的巢湖生态治理中,坚持区域协同以河保湖的策略,在控制氮磷入湖量做好减法,在“内源清淤”着力推进“引江济淮”做好加法。做好巢湖生态治理大文章既需要政府的大手笔,同时也离不开以“绣花针功夫”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持续深入地开展沿湖村民的群众工作,帮助他们找到绿色发展中的增收路径,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新时代巢湖生态治理群众路线的贯彻虽任重道远,但在政府、社会力量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终将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让八百里巢湖重现水清鱼跃的美丽景象。
通过走村入户的走访,同学们不仅认识到新时代巢湖生态治理的成就和沿湖村民所做的贡献,而且在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把学习成长从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文/图 张静文 宋怡晨 吴多智 初审/屈卡乐 终审/石庆海 发布/丁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