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暑期“三下乡”暨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题】青春共绘团结卷:巢湖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基层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08-11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2日至7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师生10人,在指导教师韩虎泰的带领下,走访社区、学校、政府部门等,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探访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基层实践的烟火中感受共同体的温度,在群众的笑颜里体悟团结的力量。

实践现场·青春对话

实践团首访团巢湖市委,开启一场关于民族团结的青春对话。团市委相关负责同志分享的“青春方案”令人耳目一新:“巢湖共青团”公众号传声入巷,“皖疆云队课”架童心之桥,两地学子的书信跨越山海,“七彩假期”与“青年之家”则如沃土,滋养着民族团结的幼苗。双方围坐畅谈,从活动打磨到政策衔接,从未来规划到云端课堂发展,思想碰撞如春雨润物,让实践团深刻体悟了团市委“润物无声”的宣传巧思、“破壁连心”的平台智慧、“同心共济”的联动担当。

在洗耳池社区,“洗耳恭听”党建品牌下的“同心会客厅”汇聚着专业力量。律师“法律护航”照亮公平正义,医生“健康义诊”传递贴心关怀。实践团成员现场目睹了一场民族政策讲座,看着居民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的场景,真切感受到一场场讲座化解隔阂、一次次调解抚平褶皱的实效,数百人次的健康守护,如细腻春雨,将民族工作的温情悄然融入基层服务的每一寸肌理。

世纪新都小学的“皖疆云队课”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这方以课程为纽带的平台,分学段构课程,跨区域促协作,云端技术串联巢湖湿地与天山牧场,让两地学子“隔空同游”。在现代化的教室中,成员们观看了一堂实时连线的云队课,屏幕上两地孩子共同学习民族文化、分享生活趣事的画面,让大家对教育赋能民族团结的无限可能有了更深理解。

同心阵地·共筑团结

实践团将目光投向基层民族团结工作的“主阵地”。在巢湖市委统一战线主题公园,这座以百年统战史料为脉络的精神园地,让成员们驻足沉思。学生讲解员指尖拂过泛黄照片与镌刻文字,细说“统一战线,同心向党”的深意。从革命年代各族儿女并肩浴血,到全民族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故事如珍珠串联,在展区交织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丽长卷,闪耀着共同体意识的璀璨光芒。

走进北大街社区的“同心驿站”,宛如步入盛满中华民族故事的精神家园。实践团成员流连于茂林乡音讲堂,凝视展馆文化布置:共庆佳节的欢颜、邻里互助的剪影,无声诉说着“同心筑梦”的温暖历程。那些记录着民族技艺共学、节日同庆的影像资料,那些凝聚着邻里守望互助、矛盾调解智慧的实物展品,无不展现着“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生动实践,让成员们深刻感悟到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磅礴伟力。

民声故事·聆听心声

循着袅袅面香,实践团走进北大街社区一家兰州拉面馆。升腾的热气中,店主挥臂抻面。围坐桌旁,一场关于团结的对话在烟火气中展开。店主指着食材打比方:“拉面要匀实,恰到好处才筋道。就像各民族相处,心贴一起,实打实帮衬,日子才能像这汤头,越熬越有味。”他讲述着社区邻居常来光顾、自己也常给周围居民送特色面食的日常,那些平凡的互动里,满是邻里守望的默契,书写着最质朴的共同体意识。

座谈会上,北大街社区居民们的分享更让人动容。“楼上的回族大姐总给我送油香,我包了饺子也总想着给她留一碗。”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各民族之间的温情。九三学社社员杨茂林深情讲述“同心汇智”建设和美社区的故事,宣讲“皖江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那段中华各族儿女并肩御敌的峥嵘岁月,让掌声与热泪交织,红色血脉中的民族大义与社区涌动的互助暖流,共同筑牢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

青春聚力·挺膺担当

从革命年代的民族团结史实回溯,到现代基层的实践创新展望,巢湖学院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观察对话民声,在共同体意识传承与时代实践的交织中,完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解码。这场实践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青年与时代的呼应。

实践结束后,成员们有了新行动:有人计划结合专业知识优化“皖疆云队课”的课程设计;有人想深入社区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策划;有人开始整理基层民族团结故事集。这些细碎的行动,正是共同体意识扎根青春的模样。

当青年把对团结的向往、对使命的领悟转化为扎根基层的脚步、服务群众的热忱、创新实践的尝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不再是口号,民族团结的力量也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具体力量。以青春之我,凝聚团结之力,这是巢湖学院实践团走过巢湖后的答案,也是所有青年奔赴远方的方向。(文/李思源、潘化庚  图/王萌萌 初审/屈卡乐 终审/石庆海 发布/丁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