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被百年脚步磨得发亮,巷子两侧的黛瓦白墙间,“礼让”二字透着温润的光。有人说这座城很小,宽不过“六尺”;有人说这座城很大,装得进“天下”。近日,巢湖学院暑期“三下乡”校级重点团队礼让巷陌 法润民心——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路线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看“六尺巷”调解法的文化源流与实践创新实践团赴安庆市桐城市,在六尺巷的青石板上丈量历史厚度,在社区调解室里触摸治理温度,通过学习观察、人物寻访、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六尺巷”调解法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充满活力的创新实践。
赓续六尺巷古韵,厚植文化新根基
实践团成员在六尺巷文化展馆内驻足良久,泛黄的《张英家书》复制件上,“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字迹力透纸背。讲解员指着墙上的桐城地图说,清康熙年间,张家与吴家为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收到家信后,挥笔写下这句传之后世的诗句。最终,两家各让三尺,形成了这条长180米、宽2米的鹅卵石巷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他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如今的六尺巷,仍是当地居民日常通行的巷道。工作人员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起社区活动中心:“这里是咱们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六尺巷’文化的主阵地。”走进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展示区说:“我们经常在这里举办‘六尺巷’故事分享会、邻里互助讲座,还会组织书法爱好者书写‘让他三尺又何妨’等名句,让‘谦和礼让’的精神像种子一样,在桐城人的日常生活里扎根生长。”正如工作人员所说,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桐城人的行为准则,更成为了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菜市场里摊主多找了钱会追着还,楼道里谁家装修会主动给邻居送袋水果致歉。
桐城市文昌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为贵精神内涵,创作以六尺巷为题材的歌曲、黄梅戏、影视剧等文艺作品18部,将“六尺巷”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的内容中。”
实践团成员唐玉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收获颇丰。原本只在书本上听闻的故事,如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我深受触动。‘让他三尺又何妨’,短短一句话,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休,却忽略了若能退让一步,多些谦让与包容,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或许便能轻松化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将这种“谦和礼让”的精神带回校园,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弘扬六尺巷文化,书写基层治理新章
采访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时,他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每一句嘱托。实践团成员注意到,笔记本后半部分,密密麻麻记着近期的调解案例:“老城小区里,小张家因房屋建设时的管道布局问题,下水道管网必须从邻居家的管道排出,这让邻居家颇为苦恼,两家为此常起争执。后来老城区启动重建改造,可受地理位置限制,这户人家的下水道仍需借用邻居家的管道,邻居依旧不乐意,矛盾再次激化。”“我们先是给两家人细细讲了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耐心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既讲清管道借用的实际需求,也理解邻居的顾虑。最终,邻居松了口,同意配合改造,这户人家也主动提出承担管道维护费用,两家人握手言和。”张耘笑着告诉实践团成员:“你们看,这‘六尺巷’的理儿,到啥时候都管用。”
社区里的六尺巷故事志愿服务队,起初只是向人们讲述六尺巷的典故,后来渐渐走出了单纯“讲故事”的范畴。志愿者不仅为外来游客提供指引、解答疑问,还深入剖析“让他三尺”背后包容礼让的文化精髓,让更多人理解这份智慧的现实意义。同时,他们主动承担起维护景区秩序、清理环境卫生的工作,在琐碎的服务中让六尺巷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如今,这支队伍用实际行动,让静态的典故“活”了起来,让六尺巷的文化魅力跨越时空,在一次次服务与讲解中不断传播开来。
实践团成员韩正彪表示:“通过这次采访,我深刻感受到六尺巷文化的强大魅力。张耘书记用六尺巷的故事成功调解邻里矛盾,让我明白包容礼让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源泉。六尺巷故事志愿服务队的行动让我了解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他们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学习这种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与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礼让文化传承,法治引领护航
“拆迁拆违那阵子,我天天揣着‘六尺巷’的故事上门,有的居民门都不让进。”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乔丽娟说道,话音刚落,她不由自主地向外看去——窗外,是如今整齐排列的居民楼,阳光洒在崭新的墙面上,映出温暖的光泽。而记忆里,这里曾是墙皮斑驳、巷道狭窄的模样,如今,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里,“六尺巷调解室”的门始终向居民们敞开着。
乔丽娟说:“带着‘六尺巷’故事上门做工作这不是形式,是真的让大家从心里认这个理。”她提出的“大事、小事、私事” 三事同治理念,在拆迁拆违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宣传拆迁政策(大事)时,同步解决商户临时安置(小事),兼顾家庭内部利益分配(私事),最终实现“零纠纷”。“法律是底线,文化是暖流。” 乔丽娟指着调解室墙上的标语说,“就像冬天送暖,光有暖气不够,还得有人情味,‘六尺巷’就是那股子让人心里暖和的劲儿。”
“年轻人可能觉得‘六尺巷’是老古董,但真遇到事了,这个理儿比啥都管用。”实践团成员采访社区工作人员时了解到,前段时间曾遇到这样一桩事:四楼住户是位洁癖严重的年轻姑娘,即便加班到深夜,回家后也要仔仔细细打扫卫生,拖地、擦桌的声响虽轻,却总在寂静的夜里扰得楼下居民难以安睡,楼上楼下因这无声的隔阂闹得不愉快。调解员特意把两人请到社区调解室,指着墙上“六尺巷”典故图说:“张吴两家为宅基地能各让三尺,咱楼上楼下更该互相体谅。”一番劝说后,邻里间的坚冰渐渐消融。
“六尺巷调解室”遍布桐城全市15个镇(街道)和226个村,是桐城市调解纠纷的“主战场”,2024年化解矛盾纠纷2787起,化解率达到99.74%。将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过‘六尺巷’的故事,这次走在巷子里,听着那些调解故事,才明白‘让他三尺’不是软弱,是智慧。“一听、二辨、三劝、四借、五让、六和”像一双温柔的手,将矛盾一点点抚平。居民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慢慢缓和,最后大家相视一笑,握手言和。这充满烟火气又满是温情的场景,仿佛让我看到了‘谦和礼让’的文化基因在人与人之间流淌,深深触动了我。”实践团成员刘慧敏在调研日记里写道。
从“一纸家书”到“一套方法”,从“一条巷道”到“一座城市”,“六尺巷”的故事还在续写。巢湖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文明,用眼睛发现创新,更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让“谦和礼让”的基因,在青春的担当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书写精彩篇章。(文/刘慧敏 图/唐玉、赵一凡、戴胜鹏 初审/王林 部门审核/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