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前行,无愧于心——记文教学院优秀学子刘啊康

发布时间:2020-07-06浏览次数:735

刘啊康,男,汉族,1997年2月生安徽阜阳颍州区人,2018年专升本考入巢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整个大学期间多次获得“阅读之星”荣誉称号,在巢院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合理安排时间积极考研,并于202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成功考取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看似平凡的人生实则蕴含着不平凡

“我还能不能再好好学习还有没有机会再好好学习

在看到他的个人经历的时候,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从一个专科院校生考到高校研究生。虽然这种事情在网上经常会有,但是现实中还是第一次遇到,心里油然生出一种敬意。在采访他之前,我就在想“他肯定是高考失利才考到专职院校,但是他不甘心,最终专升本加上考研,成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但是在接触后发现“他只是个普通的人”。

康是一个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在外地打工,对于“爱”,他无疑是缺失的。但是他并有因此成为一个问题少年,反而由于对爱的渴望让他爱上了读书,他说“爱的需求,只能通过书籍里的那些故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得到满足”。他从初中开始进行自我阅读,读过《海底两万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只是觉得那些语言很优美,让自己很舒服”,但大量阅读还是在高中时期。凭借着中考的不错发挥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高一的时候在认真的学习,成绩也还不错。但是,高二的时候,对于学习便丧失了兴趣,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不爱学习的他却是经常逃课去学校附近的书店看书,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让他彻底爱上了读书,也对他以后的道路的选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刘啊康后来进入了一所专职院校读书,他还是喜欢读书,他会借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进行阅读,对于他来说,读书是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他觉得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太少,便去借自己高中同学安徽师范大学的饭卡去借书看。学校每年举办的“阅读之星”他都会得奖,是的,他当之无愧。但是也仅限于阅读,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和大部分学生一样,他也过着每天“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生活,他也就这样度过了大一。

大二的有一天,他突然迸发一个念头  “我还能不能再好好学习还有没有机会再好好学习”在这个社会压力很大的竞争社会,他突然感觉自己不能如此荒废,不能这样浪费时间了,想要在自己的学历方面再进一步,于是他便着手准备专升本,他每次都会定一个小目标,每天朝着目标前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选择的专业是巢湖学院的汉语言专业,因为是自己热爱的专业,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直都在坚定自己的选择,最终顺利进入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他回忆到高中时期,说“我当时不喜欢学习,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无法选择那些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而专升本,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我觉得喜欢真的很重要”。

对于阅读,刘康喜欢人文社科类的书籍,高中时期曾彻夜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说自己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最喜欢的作者是贾平凹,他的散文小说几乎全卷读过,可见其喜爱程度了。对于作家张伟莫言民国散文大家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等也抱有很高的热情。

阅读对一个人的性格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谦逊、有思想,有毅力的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格言总结为三个字“忍、等、熬”,近乎于“佛系”的三观,也和他这几年的经历有着高度的契合度,他对于外界干扰的不甚在意,坚定于自己的内心的追求,他说“我并没有觉得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不同,只是我喜欢读书,想要多读点书,而有些人选择了就业,到社会进行打拼,只是选择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坚定我的选择

既已选定的路,就做到淋漓尽致

     既然已经坚定了去路,就永不停歇,永远奔跑,永远朝着最光亮的那方,追逐梦想。在顺利考入巢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后,刘啊康经常与专业课老师和教授进行交流,在结合身边朋友的就业经历后,他得出了真正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还是一种长时间的学习,即学历上的提升,而终身学习的这种习惯能够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充盈。“人在二三十岁是智力、体力和精力最好用的时候,我就想在这时多念点书”,彼时的他求知若渴,认为目前学到的东西还远远不够,想继续学习更多的东西,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考研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是经历过了,回头看看,考研又是一个让人难忘的过程。和大部分研友不同,他没有选择与人为伴互相激励,而是选择了独自前行。在考研准备阶段,“寝室—图书馆”两点一线背书、做题、整理笔记三者循环构成了刘啊康的生活。一贯薄弱的英语成了他的主攻科目,每天有计划地刷单词、背语法,系个鞋带的功夫也能多掌握一个单词。可以说整个大三一年,他都是围绕着英语单词、语法和阅读理解,不断找各种英语资料来改善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个过程非常枯燥和痛苦,但是只能慢慢磨嘛,从一开始的不耐烦到慢慢能静下来做题,其中发现确实是有所提高的,那时会很有成就感!

在聊到考研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时,他坦言,考研途中最大的掣肘是心态问题。“我记得19年的七月特别热,内心也跟着这种气温变得烦躁而几近崩溃,但是整个学习计划却不能因此而打断”,复习遇到瓶颈时,他常有无力感与疲软感,跑步及专业课上学到的“积极的自我暗示”成了他释放压力的途径。九月到十月一直到考试之前,内心都是极为煎熬的,个人对考试是否成功和人生未来出路的担忧麻痹着他,甚至有时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抑郁状态。“慢慢熬、咬咬牙、硬着头皮向前总会挺过去,而熬过这段时间,心态就会慢慢平静下来,沉淀下来”,刘啊康承认考研的艰辛,但事后回望,他却对那段充实而珍贵的时光饱含感激。

适时改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刘啊康认为考研的关键是坚持和热爱。每天三点一线的规律学习是基础,而对自己所热爱的追求是恒动力自我否定后继续坚持的心态则更需磨练。他向学弟学妹分享了三点建议:一是判断,要确认自己是否适合考研,自己对专业的热爱是否足以支撑自己扛过考研路上的艰辛。二是选择,选择是比努力更重要的事,大方向的确定是为之前进的动力,方向一旦错了,越努力越背道而驰。三是坚持,做任何事都一定要静下心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正因为成功不易,所以持之以恒努力后换来的成功才更加令人欣喜。

在选择考研的学校时,他心之所向的一直都是合肥工业大学。而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相对冷门但是他很感兴趣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认准合工大以后,他咨询了很多学长,对专业作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评估。至于为什么从汉语言转向了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他告诉我们,在早在专升本时期他就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查询资料,一直在寻找和试探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以后可以一直专注下去的专业。汉语言偏向于文学,而文学又是偏向于感性色彩的,在读本科时,他看了很多硕士以及博士论文,其中大多弥漫了消极式的淡淡忧伤和迷茫。而反思自己,他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内心经常是感性大于理性和情绪化,希望自己能更加理智和平静地处理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那么科技哲学是能让人冷静下来,理智去对待事物的一门学科,能帮他树立一个更加理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一路走来刘啊康也没有想到他会从一个普通的专科学校到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想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不要随波逐流其次是要学会坚持,排除干扰最后就是心态,不管做什么,即使失败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给自己努力前行的勇气。

采访手记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对刘啊康学长的了解越深入就越能感受到他的不同与魅力。专科到本科再到合工大的研究生,其中的不易和艰辛可想而知,他用坚毅和拼搏完成了这一系列的蜕变。我很幸运,在大一迷茫阶段,采访到他,一个如暖阳般和煦的人,他的热情与执着给了我前行的勇气。未来不可预测,希望大家能如他一般踏实走好每一步,爱己所爱,行己所行,只问初心,不问西东(文/文聪慧王昕越 图/受访者提供 审/朱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