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非遗文化,点亮城市名片

发布时间:2021-08-12浏览次数:49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块土壤孕育一方文化。扎根于巢湖本土的巢湖民歌,亲切淳朴,朗朗上口,句句弥漫山川灵气,字字散发泥土芬芳,独特的乡音乡韵融入巢湖民俗文化血脉里,成为独具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解巢湖民歌发展现状,聚焦助力传统文化保护,8月初,巢湖学院赴银屏镇传统文化调研团走进巢湖市,沿着巢湖民歌发展的足迹,共同探寻巢湖民歌的魅力。


自有笙歌扶梦归,乡韵千年冠巢州

82日,调研团队来到本次调研的第一站——巢湖市博物馆。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巢湖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四千余年前的上古时期,自一曲“候山兮猗”起,民歌传唱一直兴盛不衰。巢湖民歌传唱之久、底蕴之深让团队成员深深震撼。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还探寻到了巢湖民歌传谱人刘宏英的传唱足迹,1955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刘宏英、胡吉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裹挟着泥土般芳香和质朴的演唱受到了领袖们的高度赞扬,为巢湖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期间,团队成员还深入了解了巢湖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进一步探索巢湖民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望风彩柳慰乡情,薪火相传焕光彩

巢湖民歌历经千载,是巢湖流域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推动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保护。在巢湖市博物馆,调研团队采访了巢湖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宗勇。据刘主任介绍,巢湖民歌让乡音呈现出别样的情韵,在传唱之初,人们在生活中见什么就唱什么,称之为“望风彩柳”,更多的是表达对家园和生活的热爱。刘主任随即现场演唱了巢湖民间流行的摇篮曲改编的《我家宝宝睡着了》,谣曲最后长长的用鼻音哼出的“嗯——”,被称为“巢湖母亲最温情的鼻音”,打动人心,让调研团成员潸然泪下。

巢湖民歌就是巢湖这片美丽富饶土地上的摇篮曲,在不断前进的历史大潮中,巢湖民歌的研究和传承越来越得到重视。刘主任表示,为保护巢湖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市文化馆做了很多工作,一批巢湖民歌工作者经常深入巢湖各地进行走访采风,收集隐匿于田间地头、庭院内外的古朴民歌,并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其永久保存,目前记录在册的巢湖民歌有3000多首,传承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首首朴素动听的民歌,不仅唱出了八百里巢湖的山水之美、乡情之美、文化之美,也将巢湖民歌传承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间,让巢湖民歌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充盈的生命活力。


莫道桑榆为时晚,彩霞映红银屏山

巢湖民歌以号子、秧歌、小调三大门类为主,秧歌是巢湖民歌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形式,巢湖水域丰富,是稻米产区,水乡秧歌的传唱由来已久。83日,调研团队来到了此次调研的第二站——巢湖市银屏镇,探寻巢湖民歌的重要分支——银屏秧歌。在银屏镇镇政府宣传委员江川的指引下,首先来到银屏镇文化站,文化站站长刘勇龙热情地接待了调研团,他详细介绍了巢湖民歌在银屏镇的保护情况,并向调研团引荐了银屏秧歌的重要传承人黄荣霞老师。

在黄荣霞老师家中,她讲述了最早接触巢湖民歌的故事,并现场为我们表演了一段银屏秧歌。“站在田间地头上,抬起头就能看到广阔的天地,脚下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秧苗”嘹亮高亢的歌声,朴素大方的唱词仿佛将队员们带进了田野间,亲身感受劳动的场景。黄老师还展示了她获得的奖项,这些奖项承载着她对银屏秧歌的热爱。


在谈到巢湖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时,黄荣霞表示,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部分歌谣失去了滋养、繁荣的基础,特别是随着老一辈民间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了断裂,当代年轻人也很少有人会愿意来主动学习传唱。黄老师希望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学会在发展中传承,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倾听巢湖民歌,传唱巢湖民歌,确保民歌事业后继有人。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下,绮丽的晚霞与农田的绿野葱葱交织在一起,整个镇子笼罩在一片祥和之下。“谁比我家乡巢湖美吔……”耳边又传来黄老师动人的歌声。“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是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唱巢湖民歌。”黄老师的眼中充满了坚定,调研团被老一辈民歌爱好者透在骨子里的热爱和坚守深深打动。

历经2天的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探寻巢湖民歌的发展现状,深刻领略到了巢湖民歌的独特魅力,丰富了对巢湖民歌的了解,增强了对巢湖民歌的认同感,体会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自觉扛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为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巢湖民歌绽放时代光彩。”(文/马雅晗、汤重 图/马雅晗 审/朱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