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青春镜头,乡野故事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程生风的带领下,赴宣城市郎溪县凌笪镇开展“三下乡”专项实践活动。团队以镜头记录乡村文旅资源,通过调研、拍摄与人物专访,助力乡镇文旅品牌打造,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地调研:解码山水人文中的乡村密码
7月2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凌笪镇后,与镇文旅部门召开对接会。凌笪镇地理位置独特,处于皖苏浙三省交界之处,是郎溪县融入苏南地区的重要门户。这里资源丰富,拥有2.3万亩茶叶种植基地,孕育出“兔子岭”“伍员雪针”等优质黄白茶品牌。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其一大特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侯村祠堂、市级文保单位张大千父母墓等众多历史遗存星罗棋布。不仅如此,国家级旅游景区与6家精品民宿相互串联,共同勾勒出一幅“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画卷。
对接会后,团队成员开展实地探访。镜头先后对准侯村祠堂的飞檐斗拱、张大千父母墓的静谧氛围与宝塔寺的古朴风貌,用特写镜头记录石雕、碑文等文化符号;在蓝缘民宿,团队捕捉到庭院景观与民宿独特的教室风格,为后续民宿品牌宣传积累素材。
产业聚焦:镜头下的茶旅融合新图景
7月3日,实践团将镜头转向乡村产业振兴一线。下吴村成片的茶园与家庭农场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团队用镜头展现“绿色经济”的规模化图景,同步记录茶农劳作场景。紧接着,团队成员在下吴村书记的带领下走进宣城市纪念小康工程展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了解了宣城市及下吴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特别是凌笪镇从昔日贫困乡镇到如今茶旅融合示范地的蜕变历程,以及《人民日报》对下吴村《山这边,山那边》系列报道,更是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随后团队走访一家“皖美金牌民宿”,聚焦“民宿+茶体验”的运营模式,拍摄参与制茶、品茶的全过程,以及民宿创办人为大家冲泡特色茶叶、讲解茶文化的场景,通过镜头展现凌笪镇文旅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对话乡贤:专访民宿创业者的“诗与远方”
7月3日晚,实践团与镇文旅部门组织召开“凌笪镇乡村文化旅游媒体宣传沙龙”,团队与镇文旅部门就“如何用短视频传播乡镇IP”展开头脑风暴。团队成员们结合专业所长,围绕宣传片传播策略各抒己见,讨论凌笪镇代言卡通形象创作,提出“凌笪一日旅游vlog”等创意方案,获当地文旅负责人点赞。
宣传沙龙结束后,实践团围绕“创办原因、创业思路、困难挑战、现有成果”四大主题,对当地民宿创办人进行深度专访。谈及困难,民宿创办人吴先生提到转行初期面临的交通不便、知名度低及客源引流与品牌认知等难题,但凭借对家乡的热爱,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茶旅融合”潜力。推出“采茶制茶体验+民宿住宿”套餐,逐渐打开市场,民宿年接待量已突破万人次,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而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他提到民宿前院一片开阔草地,计划将自驾露营项目进一步升级,不仅要完善水电、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还打算开发“露营+茶园探秘”等主题线路。“看着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才真正实现了我返乡创业的初心。未来,我希望能通过更多创新尝试,让家乡的好山好水被更多人看见。”吴先生在采访尾声的感慨,道出了乡村创业者的情怀与担当。
匠心打磨:从镜头碎片到文旅画卷
7月4日,实践团进入素材精加工阶段。上午,队员们带着前几日踩点形成的思路,对照打磨完善的宣传片脚本,重返侯村祠堂、茶园、精品民宿等核心点位。在晨雾未散的茶园,用延时摄影记录光影流转中的绿意舒展;于侯村祠堂,捕捉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石阶上的斑驳轨迹;在民宿庭院,聚焦民宿独特风格风景,让每个镜头都承载起凌笪镇的文旅记忆。下午,团队集中梳理连日来的拍摄素材,开启剪辑工作。从画面筛选、配音配乐到字幕撰写,成员们反复推敲转场逻辑,力求让零散的镜头碎片串联成兼具故事性与感染力的宣传短片,让“茶旅融合”的特色魅力在光影中生动呈现。7月5日上午,实践团收拾行囊,带着满载的实践成果与对凌笪镇的不舍,踏上返程之路。
凌笪镇聚焦特色文旅小镇建设,以公共品牌打造为抓手,加速文旅资源整合与价值转化。本次实践成果将直接服务于乡镇文旅宣传体系建设。当镜头对准晨雾中的茶山、祠堂的红灯笼与民宿老板的笑脸,巢院学子用脚力、眼力与笔力,在皖东南的乡野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实践答卷。(文、图/田蕊 初审/程生风 复审/孙冰 终审/袁凤琴 发布/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