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暑期“三下乡”专题】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砚海拾墨”实践团赴歙县:青墨染乡野,非遗焕生机

作者:文章来源: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发稿时间:2025-07-23浏览次数:11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要求,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砚海拾墨”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张曼丽的带领下,于7月3日起奔赴黄山市歙县,开展了以“青墨染乡野,非遗焕生机”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体验,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徽墨文化的独特魅力,体悟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伟大。



第一站:博物馆探源——触摸徽墨历史的温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中,徽墨无疑是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星辰,它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精湛绝伦的艺术魅力。而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与积极传承者,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让人们得以触摸地域独特历史脉络的“时光机”。实践团的首站便选在了坐落于歙县的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馆内,关于徽墨历史的记载详实而系统,从早期的雏形到各朝代的演变,再到近现代的发展,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现在成员们眼前。珍贵的徽墨文物,或古朴典雅,或精美华丽,无声地诉说着徽墨曾经的辉煌与历代制墨人的智慧。通过讲解员的生动介绍与成员们的细致观察,实践团对徽墨的起源、发展、重要流派及文化内涵有了更为直观、深刻且系统地认识,仿佛亲手触摸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第二站:墨厂览珍——品鉴徽墨艺术的瑰宝

为进一步深化对徽墨文化的感知,实践团的第二站来到了徽墨制作的重镇——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作为徽墨行业的翘楚与百年老字号,老胡开文墨厂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徽墨史。在墨厂工作人员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们首先参观了琳琅满目的徽墨成品展示区。这里汇聚了各式徽墨,或作书画实用,墨色浓黑,光润如玉;或作艺术收藏,造型各异,题材丰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等,辅以精湛的雕刻工艺,每一件都堪称艺术品,让实践团成员们大开眼界,深深折服于徽墨制作的艺术高度与文化内涵。

第三站:匠心体悟——解读徽墨传承的密码

在老胡开文墨厂,实践团的核心体验在于深入生产一线,聆听与见证徽墨“九法”的传奇。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们详细解读了徽墨制作那复杂而严谨的工序:从“点烟”的精工细作,“和料”的科学配比,“杵捣”的千锤百炼,到“制墨”的塑形定样,“晾墨”的耐心等待,“挫边”的细致修整,“洗水”的洁净温润,“填金”的画龙点睛,再到“刻模”的匠心独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人的心血。

工作人员随后带领实践团逐一参观了各个工序的制作车间。在那里,成员们目睹了经验丰富的制墨师傅们娴熟精炼的制作手法:点烟师傅神情专注,控制着烟料的粗细与纯度;杵捣师傅们齐心协力,每一次捶打都充满力量与节奏;制墨师傅巧手翻飞,将墨料揉制成规整的墨锭;晾墨房内,一排排墨锭整齐排列,在适宜的温湿度下静静“修行”。看着师傅们在闷热的环境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环节,实践团成员们不禁感叹:这不仅是一场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匠心独运的奇妙旅程。大家深深为中华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所震撼,更为这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传承不息的匠人精神点赞!这不仅是对技艺的坚守,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结语:青墨浸染初心,青春担当使命

此次巢湖学院“砚海拾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无疑是一场与千年徽墨文化的美妙邂逅与深度对话。实践团成员们从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中,追溯了徽墨历史的源流,触摸了岁月沉淀的温度;在墨厂的生产车间里,亲眼见证了传统技艺的精妙,深刻领悟了匠人匠心的执着坚守。徽墨的每一道繁复工序,都是时光与智慧的结晶;每一缕幽幽墨香,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密码与基因。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极大地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更在心中悄然播下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坚定了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这场由青墨浸染的难忘旅程,让每一位成员深刻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就是延续我们文化的血脉与基因。未来,“砚海拾墨”实践团的成员们愿化作文化传承的点点星火,以实际行动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播事业,让徽墨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岁月长河中永续璀璨,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文/吴家进 图/实践团成员 初审/陆京京 复审/王巍 终审/孙玮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