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由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安徽文艺评论(巢湖学院)基地承办的木叶创作研讨会在巢湖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诗人、学者参会交流。部分巢湖学院师生列席会议。研讨会由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赵东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巢湖学院副校长丁俊苗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办学概况及近年来教学、科研方面的新举措,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安徽省文联、作协主席陈先发阐述了举办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对于巢湖学院当代文学研究的力量表示肯定,对其关注安徽本土创作现场的学术热情表示赞赏,同时指出木叶在形式探索和时代关怀两方面颇具特色,欢迎与会专家加以探讨,期待研讨成果能够对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更多启示,并有助于推动安徽文学事业的发展进步。主持人宣读了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发来的贺信,贺信高度评价了木叶的创作成绩,期待研讨会后“木叶会更加潜心于诗艺的创新与精进,写出更多、更好的、无负于时代和人民的崭新诗篇!”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分别作主旨发言。霍俊明系统剖析了“木叶体”的创新意义。指出这种形式创新并非刻意炫技,而是对新诗“实验、先锋”本质的回归;木叶新诗集展现了诗人对“复杂现代性经验”的回应能力,这与当下仍沉迷“乡土乡愁”的诗歌写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木叶对时代新变的敏锐感知。杨庆祥则针对“在地性”这一议题,提出“在地性既是开始也是终结”的独特见解,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木叶的写作中既有极具安徽地域特质的细节,又能将日常经验转化为诗性语言,这种“极致的在地性”是安徽诗歌的独特优势。
在研讨环节,陈离、王士强、李云、王东东、周俊峰、金松林、张公善、张丹、魏文文、王亚等学者、评论家和诗人各抒己见,围绕“木叶体”的建构价值、木叶诗歌的后现代性与叙述性特征、木叶诗歌的及物性及回应现实的能力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对木叶创作成就做出了高度评价,同时对木叶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本次研讨会是安徽省作协系列品牌活动“文心互见”安徽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第二期,也是安徽文艺评论(巢湖学院)基地品牌学术活动“湖畔论坛”第四期。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安徽省文艺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也为巢湖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刘康凯 图/耿倩文 初审/陈先涛 部门审核/袁凤琴 终审/张连福 发布/樊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