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巢湖学院四届一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 莉
(2023年5月3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第三届教代会工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回顾
第三届教代会、工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把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作为必由之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政治引领,事业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注重基层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校园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高素质突显,干事创业精气神明显提升,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获批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试点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文明校园”“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校领导班子在省委综合考核中多次获评“好”等次。
(二)坚持深度转型,顶层设计谋划更加科学。在认真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了“以发展工科为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布局。制定实施《巢湖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国际化教育建设等7项子规划。2022年学校胜利召开第三次党代会,谋划了未来 5 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蓝图,确立了“两个坚持”“一个突破”战略目标和“1358”行动计划,明确把实现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作为学校“十四五”发展首要任务,进一步在全校上下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
(三)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硬实。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十大育人”体系。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队伍,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强化专业对接产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信息工程、机电工程、化工与材料、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五大应用型专业群。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等62门。有序推动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31个专业参加省级评估,体育教育专业完成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获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奖项 3304项,其中国家级461项,项目连续5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近五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达92%。
(四)坚持目标导向,申硕立项建设更加坚实。制定实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方案,强化组织协调,围绕“四项核心指标”,实施工作任务“清单制”,落实工作调度,狠抓工作落实,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成效明显,博士占比已达25%,生均经费收入和师均年科研经费均已达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体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3个专业学位培育点建设。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深化与省内外6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研究生导师和来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现有硕士生导师54人,联合培养研究生71人。
(五)坚持学科牵引,应用研究导向更加明确。抢抓安徽省支持高校学科建设重大机遇,加大高峰学科培育力度,实施学科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统筹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体育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被认定为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实现高峰培育学科建设零的突破。集聚学科力量,突出应用导向,扎实推进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获批“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厅级科研平台5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30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3项。科研目标管理改革成效明显,科研到账经费由2017年的500万元增至2022年的3066万元。荣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其中省社会科学奖6项、省科技成果奖7项。
(六)坚持人才兴校,人才集聚效应更加彰显。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拘一格延揽人才。不断完善引才政策,多措并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65人。新增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2人,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4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3个、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12人,获评正高职称46人、副高职称125人。目前,学校高级职称教师350人、博士222人。注重青年教师培养,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认定“双能型”教师资格489人。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57人次,其中一名教师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实现获奖层次新的突破。
(七)坚持开放合作,社会服务效能更加突显。深化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开展酒店管理本科教育3+1合作项目。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爱尔兰等国家的20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常州大学、嘉兴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校际合作,依托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行知联盟”,实现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深化校地合作,与安巢经开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出台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实施服务环巢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提升计划。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0余项,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7个,开展技术研发项目410个,转让高水平科研成果100余项,咨政报告等50余项成果获得省领导批示或被地方政府采纳推广。发挥教育科研优势,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
(八)坚持依法治校,内部治理机制更加健全。深入推进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八五普法教育,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推动依法治校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过程中。完成《巢湖学院章程》修订,先后修订制定学校规章制度200余项,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等作用,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加快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坚持改革兴校,积极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绩效分配改革,不断修订完善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工作,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预算与招标采购管理,规范招标采购程序,连续两年获评“安徽省高校招标采购先进集体”称号。
(九)坚持安全发展,平安校园建设更加稳健。加强校园安全体系建设,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投入,完成一级校园警务站建设,构建警校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值班值守,做好关键节点维稳工作,落实校领导值周巡查制度,推进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常态化、制度化,发现问题隐患,及时督促落实整改,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积极妥善应对新冠疫情,始终把师生健康安全摆在首位,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科学精准落实防控措施,做好师生教育管理、情绪疏导和后勤保障工作,全力实现了“疫情要防住、舆情要控住、校园要稳住”目标要求。
(十)坚持师生为本,塑校育人环境更加优化。建成新校门、汤山广场、崇学楼、润德楼等一大批基建项目和基础设施并投入使用,校园“一轴一带、三纵三横”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园基本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快网络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荣获省级教育数字化试点学校等称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环巢湖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着力打造汤山讲坛、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落实保障教职工福利待遇,做好教职工健康体检,完善教职工大病救助机制,构建以育人成才为核心的发展型智慧资助体系,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明显增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是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学校历届领导班子的接续奋斗,得益于全校干部、师生员工的共同拼搏和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
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师生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新要求,对标广大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对标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标准,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办学特色不够彰显;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团队建设乏力;三是学科建设成效还不够明显,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能力不强;四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等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问题导向,深刻把握学校所处的方位和面临的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学校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集成突破期,是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期,是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的关键扩圈期,是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攻坚期。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战略部署,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产出导向,聚焦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引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优质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扎实推进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认证工作。加大省内外合作办学力度,拓展办学空间,完善办学机制,联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教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深入开展区域和校际干部教师培训交流,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深度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更具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二)以申硕建设为突破,提升办学层次。对照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要求,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质量完成申硕指标任务,确保首创首成,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办学层次新突破。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以取得体育、材料与化工等专业学位点授权为突破,全面加快其他专业学位点建设进度,全力提升办学水平,为学校更名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强化内涵建设。精准对标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认真落实学校实施方案建设内容,强化工作举措,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对标提升,确保进入全省10 所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行列。
(四)以人才引育为抓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引育留用”并举,加大教学团队、科研(学科)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快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博士占比不低于40%,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满足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五)以结构调整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深入贯彻落实《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革机制,加快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优先发展工科专业,打造新工科、新文科专业集群,办精办强师范类专业。强化学科专业对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支撑,更好服务“三地一区”建设。
(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科创能力。主动融入安徽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加强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大与沪苏浙高校合作交流力度,推动与高水平大学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奖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大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组织、谋划和培育力度,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实现科研项目量与质并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模式,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质量的科研成果。
(七)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增强服务能力。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机制,纵深推进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行动和服务环巢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持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巩固服务环巢湖区域发展成果,加快服务合肥市产业发展进度和力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建立“产教城融合”发展模式。强化校地合作交流,推动与环巢湖区域战略新兴高科技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奖项联合申报。
(八)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提升治理水平。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破“五唯”要求,用好评价“指挥棒”,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绩效分配制度,强化二级学院绩效分配自主权。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完善办学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优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保障资源配置。以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为契机,持续加强学校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九)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深化塑校育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校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四史”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环巢湖区域文化育人资源,有效发挥环巢湖文化宣传与教育作用,进一步打造环巢湖文化塑校育人特色。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致力打造汤山讲坛、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完成校史馆、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进一步弘扬学校办学精神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十)以民生保障为重点,提高服务品质。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着力建设美丽校园。关注师生身心健康,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依法依规保障和努力提高教职工待遇,让广大师生员工切实享受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建成体育馆,启动实施科技创新中心、现代信息中心、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学生公寓等项目建设。持续实施民生工程,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三、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聚焦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在实干苦干上求实效、攻坚克难上求突破,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走在前、开新局。今年,做好常规工作同时,要重点做好以下10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分制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由应用型向应用创新型转型。着力实施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建设工程,优化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和孵化基地建设,探索组建创新和创业实体教育班,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扎实做好部分专业首次进入一本招生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推动育人工作提质增效。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一院一企”校企融合发展新突破。大力提升“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成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统筹推进申硕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实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加快对标建设,力争在“四项核心指标”上取得新突破。统筹推进体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3个学位点培育工作,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来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深入落实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年度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深入落实“十四五”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开展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全面推进各项目标达成。
(三)全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精神,落实学校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审核评估工作,扎实做好迎评促建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四)逐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制定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推动专业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重点建设体育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统筹推进网络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等专业认证工作。
(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工作,完善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加大高层次科研项目和奖项的申报与指导,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应用研究,打造科研团队,强化“安徽省高效智能光伏组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频软磁及陶瓷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等省厅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立国际化学术科研平台1个,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以上,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2项以上,科研到账经费4000万元以上。
(六)持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落实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和服务环巢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提升计划,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应用对策、政策咨询、发展规划等专门研究,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推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及产业化能力,力争转化率达到10%以上。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努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强各类智库建设,发挥“智囊团”“专家库”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对接。
(七)继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确保年度引进和培养博士不少于90人。选派教师访学、研修、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能力提升工程。稳步实施人才项目,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
(八)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成新一轮绩效分配和教职工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扩大二级单位奖励性绩效分配自主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调配、考核评价等方面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修订完善学校教师和实验系列职称评审办法,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成学校机构编制核定工作,进一步优化岗位和人员管理。
(九)大力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持续推进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教育项目建设,做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工作,积极申请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开展暑期学生赴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交流研学活动。主动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与常州大学、嘉兴学院合作协议落实落地。加强与环巢湖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交流,积极落实与安巢经开区全面合作协议,争取更多政策倾斜和办学支持。
(十)有效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组团项目并投入使用,继续推进体育馆、校园西侧围墙等项目建设,开展校园规划修编工作,推进现代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3栋学生公寓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深入实施“强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开源节流,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破解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困境。筹备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加强校友联络和走访,积极争取校友及社会捐赠。深化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成果,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紧抓机遇、建功立业,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的时代华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