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淮军文化江淮起 爱国卫民正当时 巢院学子开展淮军文化现状调研考察活动

发布时间:2019-07-21浏览次数:658

一百多年前的江淮大地上涌起过这样一支军队,凭借着内部的改革摆脱思想牢笼的束缚,通过民众的努力,团结华夏儿女的力量,抵御外敌入侵,平定内乱;他们从建立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只有短短40年的时间,却将这支军队从最初的“叫花子兵”演变成晚清国防主要力量;他们便是见证了清朝历史沧桑变化的淮军。淮军虽然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其留下的文化却依旧熠熠生辉。为了进一步了解淮军文化资源现状,怀揣着对淮军历史的追溯和崇敬,淮军文化资源现状调研团从巢湖学院出发,先后去往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的淮军遗址开展为期四天的调研之旅。

7月12日调研团一行前往巢湖中庙的昭忠祠,细雨敲打着瓦片,淋湿了青石板,沥沥雨声为这次的调研增添了几分意境。在管理员张莉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一些关于昭忠祠和淮军文化的历史。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昭忠祠是我国古代为纪念为卫国战争中阵亡将士而建的祠堂,而巢湖中庙的昭忠祠正是为纪念淮军阵亡将士所造,且自建立至今未遭受过大的损坏,保存非常的完整,也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者。正殿里有六幅画像,分别记载了淮军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片段,画像两侧安放了120位淮军阵亡将士的灵位,纪念着这120位江淮儿女。张莉告诉同学们,每年来昭忠祠参观游客有10万人左右,但绝大多只是因为景点慕名前来,却很少是有人为了解淮军和淮军文化的。离开昭忠祠时,雨依旧下着,滴落在青石板淅淅沥沥的声音仿佛也在诉说着当年淮军的故事。


7月13日,团队一行人来到了淮军军队创建者李鸿章的故居,初到李府门第,便遇到同来调研的安师大同学。在互相了解选题后,安师大的一位同学说道,“虽然后人对于李鸿章和淮军军队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对于李鸿章却是非常敬佩的,他的淮系集团对于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开创了多个中国第一。李鸿章本人更是为国鞠躬尽瘁的典范,只可惜生不逢时,时代误了这位英雄。”在参观淮军馆时,队员们偶遇到特地从江苏来此参观的单田栋先生。在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单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淮军迷,非常敬佩淮军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认为淮军文化是近代文化的奠基者,并希望所有中华儿女能够重视这份文化,并且永久的传承发扬下去。与单先生的谈话让同学们对淮军文化的理解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对淮军更多了一份敬畏。



7月14日,调研团去往淮军文化发祥地——肥西县,在三河古镇团队一行参观了淮军著名将士刘秉璋的故居——鹤庐,了解刘秉璋的一生与淮军的故事。在鹤庐旁边的凉亭里,同学们遇到了一群正在闲谈的老人家,当和他们谈到淮军时,老人们表示,淮军文化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很多人都不是特别清楚这段历史,尤其是青年和孩童。通过对在三河的其他采访者也可以得知,三河虽有淮军文化以及淮军历史遗迹,但政府对其并不重视,只是单纯将遗留物品展示出来,增加景区景点吸引游客,并没有很好的去保护传承淮军文化。



7月15日,团队前往了肥西县铭传乡,了解这里的淮军文化。在铭传乡文化站站长郭武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刘铭传的故居和纪念馆。了解了淮军将领刘铭传的戎马一生。在和郭武谈到淮军文化资源现状以及传承保护时,他表示,淮军文化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以及研究价值,前几年央视还拍了大型淮军纪录片。但是离开学术界的淮军文化的现状就并不乐观,很多人并不知道淮军文化,只有政府提高重视,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增加宣传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尤其是让学生们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好的传承淮军文化。

铭传乡对于淮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该团队意外的收获。队员们了解到,当地不仅利用淮军故里和淮军历史文化打造铭传乡旅游景点和推动铭传乡发展,更充分利用刘铭传曾任台湾首任巡抚的经历,推动淮军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发展,现如今的铭传乡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几天的调研结束了,但保护淮军文化资源现状和传承淮军文化的任务并没有结束。调研团成员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唤起人们对于淮军文化资源现状的思考,也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合肥及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安徽省的淮军文化进行宣传和保护,让淮军文化成为安徽的又一张名片,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文/李晓雪 摄/史曦辉 审/陈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