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宣讲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巢院学子赴皖南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19-07-30浏览次数:78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巢湖学院201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国家重点团队——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团于七月下旬深入皖南乡村开展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宣讲乡村振兴战略、探寻乡村发展现状,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走进红色“小南乡” 传承革命文化精神

中分村位于繁昌县城以南,孙村镇东大门,旧时俗称“小南乡”。中分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生态良好,是繁昌县倾力打造的美好乡村之一。著名的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坐落于此,是中分村最为靓丽的一张红色名片。

参天古树、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中分村给团队成员的第一印象。路旁一座刻有“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的石碑,仿佛在向我们静静地诉说着中分村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禁让人回首中分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顺着路旁的指示牌,宣讲团一行游览了中分村的村容村貌,参观了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和散落在村中的十余处新四军三支队干部旧居。“中国好人”徐孝旺老人不顾高温酷暑,一路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讲述当年新四军三支队在谭震林副司令员的指挥下进行“五次繁昌保卫战”的英勇事迹。

在中分村会议室,村党总支记苏清芬热情地接待宣讲团一行并与同学们亲切座谈。苏书记向队员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分村的光荣历史和美丽乡村建设现状,重点就中分村如何结合特有的革命文化资源优势、打好红色旅游品牌、促进中分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和工作经验等与同学们分享。在团队指导教师向泽雄在介绍团队基本情况和此行的主要目的之后,团队成员开展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宣讲,并对中分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围绕着中分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与村委干部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以期对中分村美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调研过程中,宣讲团一行还参观了当地一家米酒生产基地,实地感受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采访了地方民歌传承人汪其美,领略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文化。

走进绿色八分村 感受绿色发展魅力

八分村坐落于素有“皖南张家界、江滨小黄山”之称的马仁奇峰山脚下,初入八分村,只见村前柳树成荫、池塘荷叶田田、路边芳草萋萋……绿色俨然成了八分村的底色。

为深入了解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与需求,巢湖学院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团于7月23日前往繁昌县孙村镇八分村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宣讲团成员首先对当地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了解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情况。

一路上,伴随着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机器的轰鸣,宣讲团一行风尘仆仆来到了八分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党总支书记艾建平和村委会主任徐华春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团队队长首先进行了有关乡村振兴的理论宣讲,并发放自制的宣讲手册。徐主任向队员们介绍了八分村及周边村落在乡村振兴方面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建设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大家围绕八分村作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村,如何利用背靠旅游景区的地理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土地流转”项目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走进青色赤沙村 凭吊老街昔日繁华

赤沙社区居委会是巢湖学院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第三站。赤沙地处南陵、繁昌和铜陵三县交界,是南陵、青阳等地商家经九榔庙、赤沙滩、黄浒至荻港通江达海的古驿道,是皖南山区一个古朴雅致独具特色的山乡商埠,是山里山外商品交换的重要集散地。

赤沙在明清时期就因一条长约八百米、宽约四五米、木质厢房门店、青石板路面的老街而威名远扬。在与赤沙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座谈会后,在居委会主任谢文基的带领下,宣讲团一行便匆匆赶往老街,急切地想一睹老街风采。

不同于江南建筑典型的青砖白墙风格,赤沙老街青砖黑瓦木阁楼式的建筑别有一番韵味。置身于现如今的老街,日积月累,大秦砖砌成的外墙已被雨水渍浸得泛黄发黑,污痕斑驳;零星的古建筑镶嵌在新式的现代化的楼宇之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不见了当年鳞次栉比的店铺和商贾云集的繁华;昔日窄窄的长长的桐油油得亮晃晃的门板也日渐破败和凋敝;被南来北往的行人踩得净光的、深深刻下了独轮车辗出的道道辙的青石板路也淹没在了水泥之下。

老街,是往日辉煌的一方缩影,是沧桑历史的一面镜子,它既是无声的诗,又是立体的画。即便如今它的街道有些许萧条,但依稀可见当年它那朴实而又繁华的风采。伫立在赤沙老街,不禁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更让人痛心疾首于老街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宣讲团成员们建议当地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老街的保护和开发,据谢主任介绍,如今要恢复重建老街古建筑风貌,依旧面临重重困难。

随后,谢文基还亲自驱车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当地的一个黄桃种植基地,进一步了解赤沙以水稻农林瓜果种植和家禽养殖业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结构。

走进黄色人字洞 寻觅古人类的遗迹

人字洞位于繁昌县孙村镇长垅村癞痢山南的黄土高坡上,是一处海拔高度约为100米、发育在三叠纪岩层中经水溶蚀形成的洞穴,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称人字洞。自199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对它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200至24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和古人类石制品,这些化石经过考证被确认为目前亚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物。2006年,人字洞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7月24日,在孙村镇长垅村村委会主任张林的引导下,巢湖学院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团一行来到人字洞遗址进行调研。越过数级台阶,迎接同学们的便是人字洞遗址陈列馆。在等候讲解员的间隙,张林带领宣讲团一行首先参观了人字洞遗址,并给同学们现场讲述人字洞遗址的基本情况和发现的大致过程。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同学们进入人字洞遗址陈列馆进行参观。盛昌林主任,作为人字洞遗址发掘的见证人和保护的亲历者,为同学们声情并茂地介绍了人字洞遗址的发掘过程,并从地球演变与化石形成的角度为同学们诠释了人字洞遗址的丰富化石存量的价值内涵和保护遗址化石的重要意义。

在得知盛昌林老人为人字洞遗址陈列馆义务讲解20年的事迹之后,团队成员随即对盛主任进行了人物专访。在盛主任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同学们了解到他从医50载、保护好人字洞遗址和义务讲解20年的坚守和不易,感受他的平凡而伟大,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走进彩色范马村 体验乡村产业融合

繁昌县繁阳镇范马村是巢湖学院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7月25号,团队成员以小木屋农庄、杏湖孔雀园和林乐慢谷为主要对象,对范马村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宣讲团一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正在装修中的小木屋农庄,并与正处于转型中的杏湖孔雀园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企业因业务不够理想准备将孔雀园改造成垂钓中心,以实现垂钓、餐饮、住宿一条龙服务,更好地满足游客需要。

随后,宣讲团一行来到集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水果采摘和花卉种植于一体的林乐慢谷。看到果园里的美人指、香妃、黑珍珠等各式提子和花园里开得正盛的红的、紫的、黄的各色鲜花,同学们立刻忘记了酷暑和疲惫,认真地听着工人师傅的介绍。

在团队成员的邀请下,该田园综合体的负责人从林乐慢谷的项目初创说起,用朴实的话语为同学们介绍了园区经营的现状、展望了未来园区发展的美好前景,并结合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寄语同学们要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工作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好高骛远、不拈轻怕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成就美好事业、成就美好人生。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在深入皖南乡村开展理论宣讲和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身得到了锻炼,也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们对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深刻了解,也在通过对优秀模范人物的近距离采访帮助同学们升华自身之道德境界、涵养“为生民立命”之家国情怀。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一点,那便是“未来农村将大有可为,青年人在农村将大有作为”。(文/向泽雄、潘雨婷 图/徐春蓉、王浩然 审/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