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报道】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 唱响美丽安徽”戏曲调研实践团前往安庆、庐江调研学习黄梅戏

发布时间:2022-07-09浏览次数:1525

学黄梅历史,传余韵悠扬。为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学习领会传统非遗文化黄梅戏风采,进一步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深入了解黄梅戏在安庆地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了解名师名角眼中的黄梅戏。6月18日至22日,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唱响美丽安徽”戏曲调研实践团前往安庆、庐江通过参观名角故居、黄梅戏博物馆、结合采访、观戏等多种形式进行实地调查活动。

梨园论史 青传黄梅

“皖山皖水天仙配,青山绿水带笑颜。”实践团于6月18日前往严凤英故居、安庆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活动。毛泽东主席曾说:“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调研实践团一组在队长洪玉姣安排下慕名前往严凤英故居,领略老一辈艺术家的独特风采,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精神。严凤英故居始建于1919年,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陈庄。成员首先自行参观严凤英故居,一进门是正厅,里面摆满了严凤英生前的剧照。天井上安装了电视,播放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视频。通过对严凤英故居工作人员的采访,成员们了解到严凤英年少学艺的艰辛。同时,成员们也对其他前往严凤英故居的游客进行简单采访,他们表示,传承非遗文化是时代所趋,个人责任所在,黄梅戏作为安徽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更应被推广传承。

调研实践团二组前往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学习了解黄梅戏历史。黄梅戏博物馆坐落在安庆市菱湖风景区内,与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连为一体,是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由“戏曲之乡,源远流长”“黄梅绽放,梨园奇葩”“梅开数度,生机无限”“凝心聚力,再创辉煌”四个篇章组成,珍藏着大批黄梅戏展品、图片资料,充分展现了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诞生发展的曲折历程。二组成员向开放社教部副主任陈恒和博物馆讲解员詹健请教学习了几个简单的黄梅戏戏曲动作,并合影留念。

技艺传承 诲人不倦

“婉转胡音清浊换,静聆一曲泪满裳。”6月19日下午,团队前往宜韵琴行采访安庆黄梅戏剧团首席二胡演奏家尹永忠。

在对他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黄梅戏对安庆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地方文化特色,更是安庆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尹永忠表示,学习黄梅戏要先学习安庆方言,学好安庆话更是学习黄梅戏的前提。通过采访,成员们了解到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1980年开始学习二胡,1989年进入当地黄梅戏剧团从事黄梅戏伴奏工作,距今已有四十年从业经验,期间曾前往宁夏、内蒙古等地进行黄梅戏演出宣传黄梅戏。近年来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政策影响下,他也进入多所高校进行戏剧演出,向在校大学生介绍宣扬黄梅戏起源、内涵与发展,不仅提高大学生对黄梅戏的认知度,推动黄梅戏向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更促进黄梅戏自身的创新发展。团队成员询问尹永忠学习二胡的契机时,他表示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对二胡十分喜爱,十四就开始正式学习二胡,至今已学习三十余年。在业余时间,他还在琴行指导新一代的孩子学习二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二胡人才,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二胡,从事二胡、黄梅戏等相关事业。他对黄梅戏发展充满信心,相信黄梅戏能够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轻歌曼舞 戏满安庆

“乡音本是黄梅调,一生相许爱黄梅。”6月19日,实践团在队长洪玉姣的带领下,深入安庆市菱湖公园,切身感受当地特有人文风情。

走在菱湖公园曲径通幽的长廊里,耳畔环绕着黄梅戏婉转悠扬的旋律。团队成员聆听一位黄梅戏爱好者演唱黄梅戏。征得同意后,成员们对其进行简单采访,通过交流,实践团了解到这位爷爷的学习黄梅戏的经历和对黄梅戏的理解,“黄梅戏戏‘柔’,像水凝一般婉转。”在聊到黄梅戏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上,老人们纷纷表示黄梅戏给他们这些退休后的老年人带来了身心的愉悦,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实践团此次也有幸与来自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中,黄涵玲表示,作为本地人,当时是凭借热爱以及在家人的支持报考此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固然存在苦难,但是更多的是快乐,只因热爱,可迎万难。徐越同学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她学习黄梅戏的经历,受父母影响,本着对黄梅戏的热爱报考了黄梅戏这个专业,接受更为系统的学习。在采访交流过程中,程旭以演唱不同曲目内容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的区别。作为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剧社团的相关负责人,程旭在平常的工作中也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黄梅戏,比如举办黄梅戏扮装拍照、举行黄梅戏表演等活动,让青年一代真正接近黄梅戏,走入黄梅戏。

名师名角 桃李满园

“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最少年。”6月20日,实践团前往再芬黄梅公馆进行采访调研,有幸采访到安庆黄梅戏二团著名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李萍。

采访中,李萍表示在疫情期间,再芬黄梅公馆多措并举,采用新兴传播方法,与安庆文化局联手开拓云剧场,借助抖音直播实现黄梅演出,实现自我革新,极大提高了黄梅戏的知名度,帮助剧团实现未来新发展、新突破。她始终把每日练功看作第一要务。她在“生旦净末丑”多重角色中锻炼自我,提高能力,增长本领,才能够一步一步将热爱转化为事业,同时再芬黄梅公馆也积极在少儿艺术团中寻找可造之才,挖掘适合从事的孩子进入黄梅戏童子班,有效帮助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截至目前,童子班练习已卓有成效。对于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再芬黄梅公馆采用多种语言表演黄梅戏,将黄梅戏搬上国际大舞台,帮助黄梅戏走出国门。在剧本编创方面,再芬黄梅公馆在编创上大胆扶持年轻人才,着力挖掘能够与时代并进的新兴人才,实现编剧、编曲、配戏、服装等全面年轻化,使年轻人成为黄梅戏发展的主力军。

观影黄梅 负薪构堂

“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6月20日,实践团队成员收到韩再芬老师的邀请,来到再芬黄梅公馆欣赏精妙入神的黄梅戏表演。夜色阑珊,这个中国黄梅戏传承基地每周二至每周六晚上八点半,都会传来动听的开场白,喜迎四海八方之客。

青年演员已经成为黄梅戏表演的主力军,是中国黄梅戏的新生力量。在再芬黄梅公馆之中,他们靠着自己毅力和决心,接过黄梅戏传承的大旗,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遵循守正为“脉”,创新为“魂”,遵循艺术规律,提升艺术品味,这始终是再芬黄梅构建“品牌戏剧”的核心。在再芬黄梅公馆,成员们欣赏了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的黄梅戏演出,台上专业的黄梅戏演员身姿灵动、唱腔纯朴流畅、演绎戏剧惟妙惟肖,为台下观众带来一场生动独特的视听盛宴。

黄梅下乡 文化惠民

“传闻布景供戏剧,生世何殊戏一场。”6月21日,实践团前往合肥市庐江县宏瑞艺术团进行调研,采访了艺术团团长王世银。剧团的主要演出形式是下乡表演。在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的鼓励支持下,艺术团多次下乡演出。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服饰、妆容、奏乐、拍摄等方面面面具备。在庐江县县委政府的扶持下,宏瑞艺术团一步一个脚印,传承非遗文化艺术,宣传党的思想,不忘初心,振兴乡村,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一曲黄梅调,百年吐芬芳。黄梅戏艺术深受乡村基层群众喜爱,为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增加乐趣。黄梅戏下乡在多地开展,这种把戏送到人民群众的家门口的形式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带来福音。宏瑞艺术团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参与“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工程,组织精干队伍,深入农村基层,认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每次演出,为精简人员,缩小规模,团队仅出行三辆车,装载着表演团炽热的激情,呈现出非遗文化迷人的魅力。该团学习县长、书记的讲话,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出发,秉持“为时”“为事”创作的精神品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民生,忠于民意,探索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的全新演绎和深度表达,不断丰富演出内容,热情服务群众,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梨园芳华绝代,青年立志传承。此次了解、学习黄梅戏旅途历时4天,巢湖学院“传承非遗文化,唱响美丽安徽”调研实践团先后参观严凤英故居、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再芬黄梅公馆,采访尹永忠、李萍等多位黄梅戏从业者及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艺术学院学生,组织观看多场黄梅戏表演。团队成员在交谈中了解黄梅故事,在观看中感受传统魅力,在调研中品味非遗风采。通过调研实践,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黄梅戏的历史,深刻感受到黄梅戏生于人民、盛于人民、传于人民的大众性和群众性。每一段对话,每一场表演,都给团队成员带去别样的感受和体会。在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立志发挥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活力与斗志,主动担当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责任,为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奉献青春力量。(文/凤雅洁、王荣荣 图/申昕、彭雨婷 审/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