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庄台:从防洪堡垒到振兴热土
7月3日,探索江淮文明韧性基因社会实践队5人深入阜南县王家坝镇和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庄台作为淮河岸边的防洪“安全岛”,曾16次守护群众安全,如今成为“致富钥”,濛洼儿女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致富,队员们由此探寻到王家坝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与践行方式。
在王家坝镇,队员们参观抗洪纪念馆,了解“千里淮河第一闸”的历史。王家坝闸16次开闸蓄洪背后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当地虽依托这一资源探索发展,却在产业升级、农产品销售等方面面临挑战,这些都被实践队详细记录。
队员们还走访多位亲历抗洪的老人,聆听抗洪故事,从老人的讲述和纪念馆的展品中,深刻体会到王家坝精神不仅是灾难中的担当,更是江淮大地的精神丰碑,也明晰了青年一代传承这份精神的使命。
桐城古巷:从“六尺”礼让到文旅融合
同期,“文脉寻踪”文化传承调研队4人奔赴桐城六尺巷。在当地文化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漫步古巷,观察建筑细节、碑刻文字,感受“礼让”文化的历史底蕴。
随后,队员们开展问卷调查,向游客、周边居民了解对六尺巷文化内涵的认知度,以及对文化展示形式、传承推广方式的想法建议。从回收的问卷和与受访者的交流中,团队获取到不同群体对“礼让”文化的认知数据,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的活力与待突破的困境。
实践队还重点调研六尺巷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文化创意商店、主题展览馆,系统了解以“礼让”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并针对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体验项目打造,调研设计思路、市场反馈,就IP挖掘、跨界合作等方向与从业者探讨,深刻认识到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的潜力与挑战。
此次调研团两支小队的实践活动,虽聚焦区域与主题各有侧重,但都为相关地区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了青年视角的观察与思考。皖北小队深入庄台一线,为王家坝镇和濛洼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提供了实地调研支撑;皖南小队深耕桐城古巷,为六尺巷文化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积累了一手资料。同时,实践活动让全体队员在实地体验中深化了对王家坝精神和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理解,更明晰了青年一代在文明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为后续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巢湖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江淮大地,让青春力量在文明延续与发展实践中绽放光彩。(文、图/陈娜 李培勇 初审/李梦雨 终审/管超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