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高层论坛暨符号学国际研讨会在巢湖学院举行。国内外150余名专家学者线下线上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会。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与符号学认知构建”,旨在促进语言、符号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交流,推动符号学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10月25日上午,开幕式在巢湖学院崇学楼报告厅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莉致欢迎词。张莉首先代表巢湖学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她表示,此次会议专家云集,是符号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希望外国语学院能抓住此次会议契机,加强对外交流,积极谋划,深入推进专业学科建设。随后,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王铭玉致辞,他代表学会向巢湖学院表达了感谢,肯定了近几年巢湖学院在符号学研究领域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希望双方能进一步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符号学研究。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余荣琦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办学情况。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张蕊主持。开幕式上,张莉、王铭玉等共同为“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成员单位”揭牌,巢湖学院是全国基地联盟单位中唯一的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标志着学校在符号学研究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


大会主旨发言分两天进行,在25日的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会长王铭玉教授以“符号学的跨界与融合:中性符号学探析”为题,阐释了当代符号学发展的跨学科趋势;苏州大学王军教授以“英汉语的实与空”为题,从语言哲学视角探讨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与内在联系;杭州师范大学郭景华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在意义迷宫中穿行—安贝托·艾柯的百科全书迷宫模型”,以“安贝托·艾柯的百科全书迷宫模型”为切入点,分析了符号意义的生成机制;巢湖学院慕媛媛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AI‘祛魅’之后:翻译教学范式的符号学重构与三元协同”,提出以人机协同方式实现对符号化知识点的整合与翻译教学过程的精细管理;四川大学唐小林教授以“新世纪中国理论符号学的发展及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题,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符号学的发展路径;欧洲科学院院士、意大利都灵大学MassimoLeone教授则以“Politeness,Semiotics,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TowardaCulturalPragmaticsofHuman–MachineInteraction”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语境下人机互动的文化语用学意涵。在26日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南京师范大学王永祥教授以“跨时空对话:从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到文化间性的翻译实践探索”为题,探讨了翻译实践中的文化交流问题;安徽大学戚涛教授以“认知范式—中西人文社会科学的分野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为题,从“认知范式”视角分析中西人文社会科学的分野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巢湖学院柯应根教授以“论皮尔士实效论的符号哲学基础”为题,深入剖析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的理论体系,并探究皮尔士实效论的符号哲学基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瓅文教授以“符号、AI与重塑的心智:多模态口译中的认知建构重塑”为题,探讨了多模态口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整合语言、图像、声音等符号资源,并与AI技术进行交互。
除主旨发言之外,大会还设立了7个分组平行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多模态传播、语言哲学、教育符号、符号转介、文化符号、文学符号、翻译符号等主题进行讨论。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现场氛围热烈。
大会闭幕式上,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秘书长、苏州大学王军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赞扬了巢湖学院此次会议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并对本次论坛取得的学术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此次会议展现了语言与符号学研究在新时代的理论活力与创新潜力,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和交流契机。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符号学研究以及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进一步展示了学校在外语学科建设上的新路径。巢湖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国内外学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
(文/李吟 图/李陈宝、王欣雨、董晶晶 初审/慕媛媛 部门审核/余荣琦 终审/张连福 发布/樊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