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大学举行。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夏小维、侯冠宇和苏洁红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作品《风睿视界——高精度风场能见度同步探测激光雷达》荣获主体赛全国二等奖,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王春雨、马俊超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作品《基于多任务深度学习的乳腺癌靶向药物智能生成系统》入围“人工智能+挑战赛”现场决赛环节,实现了在“挑战杯”国赛中主体赛和专项赛 “双突破”,斩获历史最好成绩。

本次竞赛中,我校学生团队与全国众多985、211高校学子同台竞技,展现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与创新思维边界,更在跨界交流与实践探索中收获了成长蜕变与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了我校学子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主体赛团队负责人张艺年说:“作为队长,我十分感谢指导老师和每一位队员,我们是队友亦是战友,在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共同经历中,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增加!”专项赛团队负责人潘萱琳说:“感谢学校对‘挑战杯’比赛的重视和组织,我们获得了很多成长和进步。”团队成员王晶晶说:“指尖冰凉,但翻动稿页的动作必须保持绝对的平稳。作为汇报者,当我清晰地陈述出那个我们彻夜验证的数据时,台下一位评委轻轻点头化为了我们继续努力的澎湃动力。”团队成员缪伊涵说:“参加‘挑战杯’比赛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我以后的学习指引了方向——无挑战,不青春。”团队成员曹翔宇说:“在此次比赛当中,我意识到科技创新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性之大,未来我将跟我的小伙伴一起勇于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交出青春答卷。”

学校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工作。自2024年9月以来,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竞赛组委会,全面统筹赛事规划与部署。校团委牵头,联合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面向全校开展多渠道、广覆盖的宣传动员,并从赛事规则与要求解读、备赛思路与选题策略、项目策划与材料准备、文本逻辑与展示设计、实战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国家政策与战略导向解读等方面开展各类竞赛宣介和培训。各学院积极联动响应,深度整合学科资源与科研力量,组织师生开展项目遴选与备赛。在项目优化提升阶段,学校联合相关学院线上线下相结合,特别邀请10余位校内外赛事专家开展了13场集中打磨和靶向辅导,持续提升项目质量和团队汇报答辩能力,为参赛团队的国赛优异表现奠定坚实基础。大赛期间,我校党委副书记宋立敏全程带队,为项目团队鼓劲加油,并在“安徽高校与驻苏团工委青年交流座谈会暨‘挑战杯’赛事交流活动”中作工作交流。
此次“挑战杯”国赛的历史性突破是学校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实体现。学校将继续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能、以赛促创”,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开创双创育人新局面。
据悉,本次大赛共有全国2700余所高校的40万件作品、300余万名大学生参加,主体赛有640件作品入围现场决赛环节,最终评选出特等奖96件、一等奖187件、二等奖369件、三等奖993件,竞争激烈。安徽省共有17所高校的24件作品入围主体赛现场决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所高校获特等奖,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获一等奖,我校与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同获二等奖。
(文/张平 图/邵晓 初审/王林 部门审核/王倩 终审/张连福 发布/樊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