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优秀毕业生】葛晨: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发布时间:2023-06-19浏览次数:1063


葛晨,男,汉族,199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人,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9级学生。在校期间曾任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助理辅导员,班级宣传委员。葛晨自入学来积极投身于青年志愿活动,服务同学,奉献社会。所做调研报告获得多项校级奖项。参加赛事与实践活动颇多,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省级三等奖、“十佳青年志愿者”、2020年度“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三下乡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在202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入云南财经大学基础数学专业。




记者与葛晨相约在一个午后,他自笃行楼一片深深浅浅的绿意后走出,脸上是他独有的温和的笑容,让人瞬间就能感受到他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所独具的魅力与亲和力。在数学学院青协办公室坐定,葛晨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做“目标掌控者”

百年能几日,忍不惜光阴

被问到用几个词来概括自己的生活信条,葛晨的答案是坚韧与珍惜。

那时,高考刚刚结束,大学生活近在眼前,期待与迷茫交织,推动葛晨走进校门。和他安静沉稳的外表一样,他的性格也是沉着内向的。中学阶段的葛晨并不会主动与人交往,但他的心中却埋藏着突破含蓄性格的种子。

大学的空气是自由的。但很快,久违的自由便从享受变成了另一种重压:组织、竞赛、论文、实习、考研、考公.....无数的可能性面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选择的意志、志向的坚定,更是清醒的自知和对时间的把控。而这恰恰是当时的葛晨所缺乏的。

他发现高中时代“考上大学就好了”的美好承诺并不一定会兑现,因为大学不同于高中,人生也不同于考试,大学生活是没有确定的终点线,也没有标准答案。空有想法而不知从何做起,迷茫中,他踏出宿舍,徘徊在学校的主干道上,不由自主地走向了灯火通明的图书馆。

那时,他第一次感受到震撼。

第一次踏进一楼自习室的门,三四百人的自习室已经满满当当,哪怕自己走到门口,也没能看清任何一个人的脸,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一方天地。“因为我以前在中学阶段是没有经过这样的场景的,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短暂的震惊后,他开始思索自己想要走的路。

“我相信缓慢、平和的力量,踏实,冷静让我能更好地把控前进的方向。”一步登天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唯有踏实走好每一步,方能站稳人生的每一个高台。

葛晨将大学的学习生活看作是学生在学校里经历社会化、建立自我认同与人生理想的关键过程。他渴望在这里突破那个沉稳但不敢上台的自己,于是,他敲响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门。

不同于大二大三的繁忙,大一的葛晨在协会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珍贵的友情和新鲜的工作。好奇心和责任心驱使他不断打磨自己,没人预想过,那个一开始连自我介绍都会磕磕绊绊的腼腆男孩已经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了,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葛晨的不断尝试。

学业方面他也未曾懈怠,早早做好了考研的打算,从自己最薄弱的英语着手,每天不停与单词打交道,专心于专业课的学习,以求在积累中寻求突破。

很多人没有办法在迷茫期中做出理性选择,归根结底是缺少了掌控目标的能力,正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不懈的积累,葛晨才能更好地向下一个阶段迈进。

人生万事须自为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在书海中遨游可汲取无限新知,但切身实践才能验证体悟,生活并非只有学习,实践往往才是做成一件事最好的助力。

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副会长,大二的葛晨已经基本接手了协会里的组织工作,安排之余,学院青协主办的爱心福利院活动、演讲、义卖,以及疫情期间开展的各类线上线下志愿活动他也从未缺席。

在被问到作为一个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的对自己的意义何在时,葛晨做了一个比喻:“志愿者群体就像一片森林,我就像这片森林里面的一棵树,我并不需要知道自己是哪一棵树。”因为每一棵“树”的初心都是一样,或许是出于兴趣,或许只是一种习惯,他们乐于默默承载社会的温度。

庚子鼠年,新冠病毒肆虐于神州大地,大学生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了三尺囹圄之中,但“疫情有界,爱心无界。”葛晨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志愿活动中去,来到了那个让他至今记忆尤深的地方——亚父福利院。

从他的描述中不难得知,那里的孩子与寻常孩子并不相同,小孩子们的智力水平跟不上年龄和外貌的情况比比皆是。“一开始去的时候跟他们其实沟通是很困难的,不像我之前去敬老院时与老人们的沟通,老人有时候脑子比较糊涂,但正常沟通是没有问题的。这里孩子们却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理解你的意思,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完成沟通的。”葛晨停顿了一下,又笑着说道“但孩子们的眼睛是闪闪发亮的,我们一行人也克服了困难,尽可能地多陪他们玩玩,给他们一些关爱,阳光好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出去逛逛。”

葛晨用自己的善意温暖着每一个孩子,将无数的人们和无穷的远方都与自身联系起来。

很快,“三下乡”如期而至,带着服务基层的初心,数学与统计学院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四天的项目实践活动。项目主题为“关爱折翼天使,感受生命温暖”,旨在呼吁更多群众主动关心特殊儿童群体。紧张的筹备和明确的分工后,团队来到社区宣讲,开展了实地调研,走进特殊教育,为特殊儿童奉献爱心。此次活动结束后,葛晨也凭借自己在整个项目中的卓越表现获得了“三下乡先进个人”的称号。

在协会工作之余,葛晨选择成为2020级大一新生的助理辅导员,“每天帮他们整理各种材料,给他们开会,准备学习资料,带他们认识环境,想想还挺忙的。”在他看来,助理辅导员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份工作,比一般在社团里的职位更有挑战性。“你会直接接触到新生的茫然与困惑,为他们解惑的过程再一次锻炼了我与人交往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而舞的韵律。放下课本,离开课堂,主动去实践,去探索才能在提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句号前是无限可能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积累中蕴藏着足以改变人生的无限潜能,积累的过程平淡、缓慢,却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闪耀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大三的葛晨已经将考研设为了自己的首要目标,天亮前出发,天黑后回航,日夜晨昏都刻进了图书馆的身影。在三月回到学校后,葛晨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早上六点左右去图书馆,初期在九点半左右回到寝室,一个暑假后的下半学期,时间越来越紧,回寝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其实我也打过退堂鼓,想过放弃。国庆回来的时候已经11月份了。要学的、未学的东西很多,感觉特别着急,甚至看不见希望。”11月份开始的那一个星期,葛晨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每天载着满满当当的书,却不知道学了什么。晚上回到寝室也免不了在床上沉思,“我就在想,我要不要放弃了?我可能真的就考不上了,我要放弃了。”但在与老师的谈话中,想到自己从三月份就开始准备,哪怕考不上,他也要在考场上试一试。

初试通过之后,复试接踵而至。复试很多科目是他此前没学过的,其中有一本书在本科阶段甚至没有接触过。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完全从零开始就意味着开启了高难度模式。复试日期前的一个多星期,葛晨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五六点照例赶到图书馆学习。

终于到了复试那天,听着考场上在校考生之间的谈话,想到自己作为外校生的劣势,葛晨的紧张久久不能平静。“一志愿报的是安庆师范大学,我复试一志愿是被刷掉的,而且接到复试出成绩的那一刻,能调剂院校已经很少了。”

“一志愿被刷掉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比我考研刷夜更难受。”葛晨对自己的实力并不怀疑,却也拿不出十二分的自信选择更好的学校。但即使生命似乎要把你击倒,也要仔细注意有什么浮现出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云南财经大学,选择的时候我很纠结,但其实最后我调剂的学校比一志愿要好。”

第二次复试开始的早上,他先是出发去胡岗小学代课,结束后就独自出发赶向考场。一个人坐高铁,换乘大巴,坐飞机,跑了一天后在宾馆休息了一个晚上,就开启了面试。“那时候已经没有第一次去安庆那么紧张了,已经完全放开了,我相信我能考得上”。当抽签抽到第一个的那一刻,葛晨反而更加冷静了,通知后没过10分钟就直接开始了。“好在需要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此前复习到的,尽管有些没有复习到的,我也尽可能去扩散,尽可能讲得详细。”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辜负葛晨的努力,最终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云南财经大学基础数学专业。

在竞速逐利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人只要稍微落后就会感到郁闷。他们大多数人放弃了慢慢构思、精心规划,当他们停下自己的节奏,不再推进计划时,机会早已不在。

葛晨再一次用自己的努力告诉了每一个人,句号前的每一刻都有无限可能,“潜功”并非只是默默无闻,而是将来的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笃行不怠,锐意进取,才能抓住更多的可能,走向更远的前方。

不做理想的模板

看繁花过眼,品风驰雨骤

如果说星星能点亮夜空,那么兴趣就能点燃生活的热情。学习工作之余的兴趣是热爱的倾注,也是暂避现实烦扰的温暖港湾。

“兴趣的话,我想应该是摄影。在我看来,收集照片就像在收集回忆,收集世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摄影为葛晨记录着生活,也展现着他对爱与美的认识与追求。在忙碌的考研生活中,摄影作为生活的调剂,总让葛晨沉浸其中。

“行摄匆匆”简单概括了葛晨的每一场短途旅行,在他的镜头里有社会实践,游玩团建,他总会细心记下沿途的风景,录下每一个同行人的身影。现在的葛晨已经毕业,即将和每一位朋友道别。此时此刻,这些照片就像记忆中的锚点,细细记录葛晨踏过的每一个脚印。

热爱是朴素的,从不轻易褪色。对葛晨来说,对摄影的热爱亦是丰富的,世间百态都有可能成为它的内涵。拿起手机,葛晨就能在忙碌中找到独属自己的闲暇。“我会眺望总在变化的绚丽云彩,看暮色冲出云彩,拿着相机记录这一刻,我感到了难以言喻的幸福。”在葛晨的镜头里,见到最多的就是云彩。“每每晚饭时间踏出图书馆,都会被千变万化的云吸引。”记录让葛晨的脚步慢了下来,埋头一天的疲惫在快慢节奏的变换中悄然消失,晚饭后的学习又有了新的热情。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不被允许慢下来,也不敢慢下来。但偶尔放松一下才能更好地出发。”也许很多人在考研时会因为停下做练习题的笔,感受窗外的阳光和煦时,身边人正奋笔疾书攻克难题而担心,担心现在“浪费”的时间可能成为日后自己与他人间无法逾越的距离。实则不然,我们应该有勇气,也要有魄力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这种不畏人言、不怕暂时落后的勇气让我们能叩问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追求终日奔忙,用形式主义麻痹自己落后于人的焦虑。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选择自己热爱的娱乐方式来调节时间节奏,而不是追求成为人们口中不知疲惫的“理想的模板”,才能体会学习竞争之外真真切切的平静与幸福。


总有一些人像葛晨一样,乐于踏上生活的冒险之旅,他们选择倾注时间与精力,为自己热爱的事跋涉千里,用不懈的坚持换来人生更多的可能。

“其实研究生的竞争强度相比高考的激烈有所下降,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本科平平无奇的同学,那么请相信自己可能在硕士阶段跃至前列。”在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中,葛晨先是肯定了他们的努力,在他看来,这个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实力、有资本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切记不可妄自菲薄,沉淀和积累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作者手记:人心需要是坚定的,这世界对有为者并不默然。每一个有志向、在路上的人都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失,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志愿实践,热爱生活,葛晨学长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所有人,所有自己凝聚起的力量不会一直沉潜,它会托举我们不断向阳生长。(文/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徐妍 图/受访者提供 初审/郭超 终审/张连福 发布/樊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