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优秀毕业生】方舒霞:向着光 然后成为光

发布时间:2023-07-20浏览次数:457

方舒霞,女,汉族,2000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安徽六安人,生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19级学生。在校期间曾担任院学生会主席,班级团支书。方舒霞没有虚度这宝贵的四年,曾获安徽省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获安徽省生物标本大赛省级三等奖等诸多奖项,以及“优秀学生”、“优秀团员干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在202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入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

简单的线上采访并不能让我对方舒霞这个人有深刻的了解,于是我们相约线下采访。在等待的过程中,即将与优秀之人面对面交谈的压力充斥着我的内心,在紧张和期待中,我见到了方舒霞,我们的交流并没有预想中的严肃,我的紧张也逐渐缓解。随着交谈的进行,一个勇往直前,永不停歇的追寻者的形象在我脑海里越发清晰。

追寻,是为了无悔的过去

人生中很难再找到这样一段时光,充满着年轻的朝气和自由。可大学的四年转瞬即逝,对于方舒霞而言,这到底是怎样的四年?

她的回答是:无悔。

方舒霞告诉我,在她毕业答辩时有见过一些因为虚度四年导致答辩不过而后悔莫及的学生,她很庆幸自己不是其中一员。“既然选择上大学,选择来到巢湖学院,我就不会让这四年白白浪费。”她的语气平缓但坚定,缓缓叙述的过往让我的视线穿越时间落在了大一刚入学时的方舒霞身上。那时的她不如如今这样优秀和自信,但眼神中流露出的坚定却与现在一般无二。无悔,也是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但目标却没那么容易达成,陌生的学科、复杂的知识是现实给方舒霞的下马威。“那段时间太黑暗了,累还只是一方面,在结果出来之前,你不知道你的付出你的汗水是不是得到了回报。”直到看见自己优异的成绩,压抑的内心才得到了释放。在那段时间里,陪伴她的只有图书馆里安静的书桌,和夜晚回寝路上皎洁的月亮。

智者说:“人这一生至少有三件事不可避免,一个是苦难,一个是邪恶,一个是人生的终点。”之后的生活并没有一帆风顺,精神内耗作为每个人必经的挫折,方舒霞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内耗的境地,余华曾说:“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内耗的真相就是行动跟不上想法却急于事成,最后造成焦虑不安,一事无成。方舒霞并没有因此消极很久,因为她有很多事要忙:大二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会的工作也要尽心尽力完成,“所谓内耗,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她对我说:“我太忙了,没时间用来内耗。”与其内耗,不如行动起来,让自己变得忙碌,然后在忙中找到突破口和解决方案。

而随着大三的开始,考研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即便如此,方舒霞的成绩也从未落下。就着当代大学生不重视书本知识的现象,我向其询问如何看待知识,对于方舒霞而言,学习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知识也绝非只停留在书面上。方舒霞细致地向我讲解她在安徽省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铜奖的项目:《药物的天然外衣-黄芪多糖空心胶囊》,和在安徽省生物标本大赛中获得了省级三等奖的生物标本《五伦图》,向我展示了生物制药在生活以及艺术领域上的应用。方舒霞告诉我:“我们平时所学的知识并非无用,也并非只能用来填补考卷上的空白。因为知识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它能发挥什么作用,完全取决于你怎样去使用。”她告诉我,她现在会下意识地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学习知识并非只是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随着故事画卷的展开,我视线中过去的方舒霞也迈开了脚步,踏着开学时的迷茫无措,踏着遇到的困难,一步步的迈过学业和考研的压力,缓慢而坚定的前行。最终,跨过时光与空间,与我眼前的方舒霞渐渐重合。“我做到了。”方舒霞微笑着对我说。是啊,四年前的那个小女孩所承诺下的那个目标确实达成了。或许没有电影情节那样跌宕起伏,或许不是理想中的青春,但方舒霞的四年没有给自己后悔的机会。没有遗憾,就是大学这幅绘制了四年的画卷上最靓丽的色彩。

追寻,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当我问及方舒霞对于当代年轻人大多深受内卷之害的现象的看法时,方舒霞告诉我,内卷确实是个问题,但问题不出在竞争上。“大家都把他人当作追赶对象,看到别人努力就感到心慌,觉得会落后于人,于是人人都被迫着加入内卷,大家都苦不堪言。”方舒霞告诉我不必太过于在意跟他人比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样一来,对自己的压榨何时才能停止?方舒霞说:“我努力,但不是内卷,因为我从来不跟别人比较,只想超越以往的自己。”如果今天的自己与昨日的自己一般无二,那么昨天与今天又有什么差别?如此往复,没时间也就没有了意义,人生也就到此为止。

对于做更好的自己这件事,方舒霞时刻在路上,总是在行动。她告诉我,没有人不思进取,只是在拖延,今天是这个理由,明天是那个借口,“开始”总是被一再延期。“最难是开始,其次是坚持,然后是停止。就像一台机器,只要你肯启动它,它就会不停歇地工作。变好这件事也是这样。”方舒霞对我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变好若只是一句口号,其结果就只会是一成不变的平庸。

塞内加曾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当我们谈到成功所需的品质时,方舒霞一再强调勇气是不可缺少的。方舒霞拿自己的表演经历举例子,对我说:“人人都渴望站在台上时的光鲜亮丽,但很少有人有勇气直面站在台上时观众的凝视。我也登台演出过,所以我懂那种紧张到战栗的感觉。但当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登台的那一刻起,毫不夸张的讲,整个世界焕然一新。”对于方舒霞而言,怯懦就不能登台演出,无法变得自信;怯懦就不能胜任院学生会主席,无法磨练自己;怯懦就不能变得更加优秀,无法坐在这里作为优秀学子侃侃而谈。所幸,方舒霞很勇敢。

方舒霞提及自己大二时的课程十分繁忙,很少有空闲时间,我便问她即便如此还要坚持留任学生会的原因。“我们认识的时间不长,所以你不了解之前的我。”方舒霞回答我:“那时我的性格说好听点叫无畏、直率,说直白点就是冲动、不过脑子。但现在我就好很多,这就是在学生会任职带给我的改变。”没有人能改变你,别人只能影响你,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方舒霞对我说,既然知道自身存在缺陷,那么就没有理由不去改正,因为不去做的理由千千万万,去做的理由只有一个:变得更好。方舒霞清楚的知道世界是不公的,但也是公平的。不公体现在每个人生来便不同,而公平体现在无论是谁,想成长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追寻,是为了光明的未来

考研考公的热度愈来愈高,我就这个现象询问已经考研上岸的方舒霞的看法。她告诉我,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大多没有独立的想法,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才会人云亦云的参加考公考研。方舒霞对我说:“其实世间的道路千千万万,每一条都通往光明的未来,现在已经不是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了,所以不必做大多数人选择做的事,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时代始终在发展,当代年轻人所生活的社会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失去方向,难以做出清晰准确的判断的现象其实可以理解。但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年轻人所经历的迷茫和浑浑噩噩不该成为常态,而是应该作为动力去积极寻找人生的方向,确立人生的目标。

敢于走出舒适圈,才能有更舒适的未来。顺着话题,我问起了是什么让方舒霞有了考研的想法。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和我讲述了她实习时的经历。方舒霞在实习的公司从事着负责下发指令单、记录类的文职工作,“虽然轻松但不是我想要的。”她告诉我:“我的本意是去一线搞生产,去科研中心搞科研,但本科的学历迈不过这类的门槛,而我又不是一个甘于现状的人,我这才坚定了考研的决心。”我觉得方舒霞是“贪婪”的,从不满足于当下,一次一次打破禁锢自己舒适圈,也正是这份“贪婪”和敢于跳出舒适圈的果决,让她一次又一次的向着更高处冲刺,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追寻,是为了留下一个背影。方舒霞对我说,现在学弟学妹们看她的眼神与她当年看那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的眼神一样。“当时的我觉得学长学姐好厉害,于是下决心要像他们一样优秀,是他们优秀的背影指引着我走正确的道路,这也是我现在想做的。”这是一种传承,是优秀之人无言的默契。巢院每一届都有优秀的学生,是这些学生激励着、指引着其他学生,追寻着优秀,然后成为优秀,方舒霞只是其中的一员。


作者手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追寻光,然后成为光,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看着方舒霞,模糊中仿佛看见了大一时青涩腼腆,仰慕着他人光芒的她。而现在的她,一定也成为了许多人仰慕的光。对于方舒霞,我认为她是一个追寻者,对于自己认定的方向,她总是一往无前。我由衷的希望方舒霞能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坚持自己的初心,做一个勇敢而无畏的追寻者。(文/韦雨森 图/受访者提供 初审/郭超 终审/张连福 发布/樊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