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科技创新“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谋划-2015.12

发布时间:2020-09-07浏览次数:778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巢湖学院科技创新“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五”工作谋划


一、“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十二五”以来,巢湖学院紧紧围绕“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和“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地方为重点,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推动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以来,学校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9项、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省政府领导圈定课题1项、省教育厅各类科研项目154项。

全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第一作者),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120余篇次,在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编著、译著21部,其中1部专著由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获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巢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合肥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3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28项。

(二)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十二五”以来,学校启动以项目驱动、以奖代补为抓手的科研平台建设,先后批准成立“翻译研究所”、“配位化学研究所”、“水环境研究所”、“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9个。在此基础上,整合区域文化研究资源,成功获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实现我校省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面向企业、行业需求,与企业共建“合肥市电池正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鞍山市新型陶瓷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平台。这些科研机构具有较好的工作积淀,已经成为我校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同时,成立“巢湖学院社科联”(20141028日),进一步团结和组织社会科学工作者,扩大与省内外社会科学界联系渠道。

(三)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以来,学校凭借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和县人民政府、庐江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巢湖市人民政府、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围绕“巢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巢湖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流的综合治理方案研究”、“巢湖忠庙淮军昭忠祠的设计布展”等项目开展实质合作;与安徽富煌集团、安徽华星化工集团、安徽南峰润邦绿色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德利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等60多家企业长期保持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选派40余名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并为企业培训实用人才达12000余人次;与安徽恒泰非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巢湖市科技局、和县环保局等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获批各级各类产学研项目65项;联合巢湖市林业局、巢湖市文化馆开展“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贡献率和显示度;参与原巢湖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巢湖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完成《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安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证研究》等研究报告和《巢湖文化全书》、《合肥通史》等丛书的编撰任务,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实际贡献。

(四)校园学术氛围不断浓郁

 “十二五”以来,学校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原研究生院院长周新城教授,著名美学家、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凌继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范洪义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指导讲学120余场次;鼓励和资助校内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0余场(人)次。

同时,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以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艺术节”、“科技活动周”为契机,先后邀请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总经理金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立广教授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先后围绕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低碳节能、健康生活、地震预测及避险、科学用脑等专题知识,举办“科普知识图片展”和“科普知识竞赛”。

(五)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为适应科研管理工作新常态,以迎评促建为契机,先后出台《巢湖学院学术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巢湖学院科研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巢湖学院学风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巢湖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巢湖学院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为改革科技工作评价激励机制,以及为教学科研人员计算科研工作量提供合理、有效的办法,先后修订和出台《巢湖学院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巢湖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

同时,修订《巢湖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讨论稿),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起草《巢湖学院关于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意见》(讨论稿),进一步明确重点学科的建设方向、思路以及管理与运行机制;健全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开辟“学风建设专栏”,进一步强化学风建设监督和约束机制。

二、“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谋划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是高技术人才的聚集地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当看到,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巢湖学院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领军人才还比较缺乏,必须通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能力发挥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这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期间,巢湖学院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科技进步为目标、科技服务为手段,着力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加强学科与平台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地方能力、推进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学谋划“十三五”科技发展新思路。

(一)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

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核心要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必须有较高科学研究水平,唯有高水平,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作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只有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才能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获得自己的办学空间,体现自己的价值。“十三五”期间,巢湖学院将提高科研项目数量、提升科研项目层次作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国家级项目上要有较大的突破,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大力提升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能力,全面增强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能力,加大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二)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

 “十三五”期间,巢湖学院将根据合肥市、巢湖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凝炼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推动校地、校企合作来推进学科机制创新,破除学科壁垒,优化学科结构。积极发展行业背景良好、社会发展急需、具有一定基础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围绕“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适度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逐步打造若干个学科方向明晰、梯队结构合理、发展平台宽厚、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优势能力突出的校级应用型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培育省级应用型重点学科。

(三)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1.平台建设要有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建立健全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信息对接平台,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对接平台要有操作性、实时性、实效性。很多情况下,政府、企业的需求与学校实际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不了解对方的底细,也就没有了合作的意向和可能,构不成服务关系。除信息平台外,还要着手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高水平的为企业创新研发、社会文化建设、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有效载体和实验基地。

2.横向科研要有大发展。学校的横向科研经费是反映为地方服务力度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我校横向经费虽逐年增加,但与其他院校距离还很大。横向科研是紧密校地、校企关系的基本渠道,十三五”期间,要花大力气加以突破。

3.文化服务要有新成果。人文优势是我校的传统优势,软科学和文化服务是我们的强项。要发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专业优势,加强智库建设,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研究队伍,按照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不同要求,加强宏观层面和市情、省情的研究与分析,超前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主动承接合肥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研究项目。针对环巢湖区域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开展项目研究,加强对地方独有的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四)提高服务地方能力

1、推动服务方式从“孤军奋战”向“团队攻关”转变。通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建创新平台,组建创新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集群效应;通过应用型学科建设,凝聚优势团队,形成优势攻关能力;通过“分层建设、分类推进、梯度发展”造就一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和领军学者,提高科研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推动服务项目从“被动到主动”、从“做点到做区域”转变。学校要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上门”,利用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工作,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和方式,通过系统设计策划,在科技攻关、项目联姻、成果孵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向社会、企业开放实验设备资源,提高其社会服务效益。同时,主动对接区域行业产业,组织跨学科攻关团队,在解决区域产业链应用型技术开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性、多方位的科技支撑。

3、推动服务成果从“重量的扩展”向“讲质的提升”转变。在量的扩展基础上,特别强化质的提升,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以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培育为抓手,攻关大项目,催生大成果,争创大效益,增强学校科研创新实力及成果转化水平,在提质中形成品牌效应。

(五)推进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

1、建立激励机制,修订横向科研项目及其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巢湖学院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支持广大教师、科研人员主动到行业企业“找项目寻课题”,全方位开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活动。

2、逐步推行科研目标管理,科研目标“定任务、定人员、定经费、定进度、定奖惩”,建立健全考核评价结果与科技资源配置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部门、二级学院和广大师生科技创新、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