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英语教研室组织观看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

发布时间:2022-03-23浏览次数:441

3月19日-2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隆重举行,师范英语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线上观看论坛在线直播。本届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大咖云集,邀请了中宣部、教育部、各界专家及高校外语教学管理者相聚云端,以“理解中国 沟通世界”为主题,共同探讨百年变局下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格局、改革新方向,共设置了8个主旨报告、9场专题论坛及2场专题活动。

19日上午,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陈雪亮副局长的报告以“培养优秀翻译人才,助力沟通中国与世界”为题,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翻译工作是基础,翻译人才是核心,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的翻译人才培养之路,强调“三进”工作是外语教育翻译人才培养的一次重大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武世兴副司长题为“深化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的主旨报告,指出需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最高需求,将“四新”建设作为核心抓手,提出外语教学需要从找准定位、推进创新、落实举措三个方面出发,抓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坚持目标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外语教学创新发展。中国原驻英国大使查培新做主旨发言,题为“使命重大、人物光荣、开拓进取、多做贡献”。他从外界对中国的声音入手,表示外语教育教学需要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传统认识,消弭偏见与误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本次论坛的主题“理解中国 沟通世界”不谋而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的主旨报告“提升中国高校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回顾了习近平主席给北外老教授的回信,指出高校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高校外语教学要落实习主席的指示,立足全球视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外语人才,并提出了中国高校参与全球治理的十条举措。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的主旨报告“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教学创新”,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探讨了外语教学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他表示,数字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才培养需求,外语教育亟待构建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德育为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了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四大展望。

19日下午一共有9场专题论坛,聚焦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英语类专业学科发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数字新基建与外语新发展、教材建设,教学赛事与教师发展以及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等主题,分享经验与见解。师范英语专业教研室组织教师收看了专题论坛三“英语类专业论坛: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兰州大学朱刚教授、云南大学徐志英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项成东教授、四川大学王欣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张孝荣教授等十位发言人分享了各自学校的英语类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外语担当”主旨报告指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需针对不同区域的外语使用和需求状况开展深入调研,思考新时代外语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彰显作为。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的主旨报告“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四个方面对16个案例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大学外语教材编写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指出真正落实课程思政需厘清三个概念。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教授的主旨报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详细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开展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并表示外语人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肩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实现大作为,并提出外语类专业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能力的七个重要举措。BOSS直聘研究院常濛院长“A世代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分析”的主旨报告指出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语言表达、逻辑能力、通识/常识、集体生活能力是国际化人才最需要具备及提升的通用型职业能力。

最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常小玲副总编辑作大会总结,阐明了本次高端论坛响应国家战略、服务教育发展、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梳理了本届论坛的丰硕成果与智慧结晶,阐述了外研社助力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创新探索。




通过一天半的线上论坛学习,教研室全体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将进一步消化本届论坛的精髓,深刻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突破,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深刻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中外语教育者应负的职责与使命,思考数字化转型下外语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创新,思考如何做好传递中国声音、沟通广阔世界的坚实桥梁,今后将进一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国家需要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相结合,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推上新台阶。                                                     (文/张丹、周华  图/周华  审/柯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