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马鞍山和县,暑气渐浓,却挡不住青春的热忱。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16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全心全益”支教实践团队,分赴禹锡社区、海峰社区、大桥社区、新城社区及功桥社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爱心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队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志愿者们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用生动课堂与暖心陪伴,为和县小朋友们送上了一份充实而有意义的夏日礼物。
以德润心,传承文化根脉:品格塑造与传统美德浸润
德育课堂始终贯穿“润物细无声”的理念,通过文化传承与实践引导,让孩子们在感知中树立正确价值观。语文课上,志愿者以“诗仙李白”为切入点,讲述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风骨,结合其在马鞍山留下的诗作,解读“正直与坚守”的品格。历史课则聚焦“和县本土故事”,从七七事变的讲解中让孩子们在家乡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是德育的鲜活教材。七夕节组织“牛郎织女”故事会,引导理解“忠贞与陪伴”;中元节讲解“祭祖感恩”的习俗,延伸到“尊重长辈、珍惜亲情”的日常践行。
安全教育课更注重规则意识与责任担当。志愿者通过“安全情景剧”让孩子们扮演“闯红灯的行人”“玩火的小孩”,在笑声中明白“规则是保护自己的铠甲”;结合“防溺水”“防诈骗”等案例,分组讨论“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办”,既掌握自救安全技能,又懂得“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大桥社区小朋友默默在课后说:“我现在会提醒奶奶‘过马路要等绿灯’了!”
以知启智,铸牢成长基石:知识传递与思维启蒙
智育课堂打破书本界限,让知识在互动中自然生长。作为每年暑期学业帮扶的品牌特色项目,每日暑假作业辅导贯穿爱心支教全过程,志愿者们耐心解答数学难题、梳理语文知识、耐心为小朋友讲解错题,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完成了所有学科的暑假作业,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志愿者们根据学院泡泡趣味英语公益课堂“学中玩、玩中学”教学理念,开设了不同难度的英语趣味课堂,从最基础的26个英文字母,到逐渐有难度的单词词性讲解等,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学科专业优势。禹锡社区五年级的刘同学说:“这个暑期,老师解答了我好多英语难题,我特别开心!”
科普课堂则是拓宽视野的“魔法窗口”。地理课上,志愿者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在地球仪中认识中国的地理知识,讲解“为什么会有四季更迭”;生物课则走进昆虫世界,观察萤火虫的绒毛、蜗牛的爬行,用“手中的画笔”记录昆虫的印记;心理健康课上,小朋友们通过切身表演学会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科技探索更让人着迷——海峰社区的“机器人小课堂”(机器人的运作原理)、禹锡社区的:科学小实验(太阳能小风扇),让孩子们瞪大眼睛追问“为什么”。暑期作业辅导中,志愿者们用“你觉得这道题和昨天的科普小实验有联系吗?”引导思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以体强心,铸牢强健体魄:以筋骨为笔,书写活力篇章
体育课堂以“趣味”为钥匙,让运动成为快乐的源泉。每周的“活力课堂”里,“三人两足”“老鹰捉小鸡”等团体游戏让新城社区的孩子们在奔跑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海峰社区的“红绿灯”和抢板凳游戏中,孩子们喊着节奏互相鼓劲,有人绊倒了就笑着说“没事,继续”。
舞蹈课将韵律与协作相结合,志愿者们编排的“健康拍手舞”“童趣恰恰”,让禹锡社区的孩子们在扭动中释放活力;才艺大赛上,“集体舞蹈秀”更是惊艳全场,孩子们跟着音乐整齐摆动,眼神里满是自信。海峰社区的妞妞一开始总怕跳错动作而不敢跳,在志愿者“跟着节奏就好,错了也可爱”的鼓励下,渐渐敢站在队伍前排领舞,她说:“跳舞让我觉得自己很棒!”
以美育人,点亮艺术之眼:审美熏陶与才艺潜能激发
美育课堂是想象力的“孵化器”,手工、折纸、石膏娃娃、漆扇彩绘轮番上演,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美、表达美。折纸课上,志愿者们教折“千纸鹤”“爱心翅膀”,新城社区的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纸鹤画上“翅膀花纹”,说要“让它带着愿望飞”;手工课用卡纸、扭扭棒做“蝴蝶”,功桥社区的孩子们在蝴蝶上写上祝福,说要“送给爷爷奶奶,让他们开心”。
最受欢迎的是石膏娃娃彩绘。禹锡社区的孩子们围坐一桌,给白坯娃娃涂头发、画衣服,有人选“彩虹色裙子”,有人画“superhero(超级英雄)”战衣,志愿者用英语笑着问“Is this your favorite color?”,孩子们举着作品大声回答“Yes!”。这些亲手完成的作品被带回家时,有人骄傲地说“这是我做的艺术品”。
以劳赋能,培育实践精神:动手实践与劳动意识养成
劳育渗透在支教的细节里,让孩子们在动手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手工课结束后,功桥社区的孩子们主动收拾碎纸屑、整理桌椅;课前值日生制度让每个孩子轮流擦黑板、摆桌椅,功桥社区的浩宇说:“现在我知道老师每天打扫教室有多累了。”
结合社区资源,志愿者组织“社区小管家”活动,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老师们学习擦拭宣传栏,帮图书角整理书籍。禹锡社区的王同学说道:“看到干净的桌子,我觉得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这些点滴劳动,让“责任”二字悄悄住进小朋友们的心里。
团队负责人曹瑞晗表示:回望这一个月的历程,心中满是温热与感慨。从巢湖学院的校园到和县五个社区的课堂,我们用热忱搭建起知识与陪伴的桥梁。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笑容,是最珍贵的回馈;而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三下乡”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责任的传承。这段时光,终将成为我们青春里难忘的注脚,激励着我们继续以所学所长,服务社会、温暖他人。
团队负责人周慕雪表示:一个月的支教时光很漫长,也收获颇多,让我明白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深刻含义。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担任外出实践活动的负责人,从一开始的项目申报、过程实施和实践总结,充分锻炼了我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让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希望我们秉持志愿服务精神,在各自的事业中发光发热,让我们共同期待“全心全益”的下一个十年。
一个月的时光像本写满故事的相册,离别时,孩子们的手绘感谢信上,歪扭的字迹里藏着最真的不舍。16名大学生志愿者深知,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是看见孩子们眼里的光——那光里,有知识的星,有品格的暖,更有对未来的无限向往,而那一束光将永远留在马鞍山和县的夏日记忆中。
下一步,外国语学院团委将继续精心打造“全心全益”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拓宽宣传渠道,不断打响志愿品牌知名度,扩大项目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爱心支教服务中去,为“全心全益”项目的师资力量提供充实保障,同时着力助推“双减”工作落到实处,丰富青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进基层,让广大乡村留守儿童从该项目实施中受益。(文/曹瑞晗、余仁能 图/实践团队成员 初审/李磊 终审/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