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培育)研究人员任梦溪在Cu同位素方法可有效示踪污染来源与迁移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Tracing Copper Pollution Migration Mechanisms in Mine Tailings Pond and Surrounding Soils Using Isotopes:A Case Study of the Shuimuchong Tailings Pond,Tongling,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中科院二区,IF:7.3)。

研究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铜陵市水木冲尾矿库及其周边土壤为对象,通过分析5个典型土壤剖面(尾矿库剖面T1、T2,污染区剖面S1、S2,自然土壤剖面N)的理化性质、Cu含量及Cu同位素组成(δ65Cu),探讨Cu污染的垂直迁移规律与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尾矿库土壤Cu浓度显著高于污染区及自然土壤(T1:1207.83~7057.33mg/kg;N:28.89~34.24mg/kg),且δ65Cu值范围更大(T1:0.31~1.67‰;N:-0.21~0.13‰)。δ65Cu与1/Cu的线性关系(T1:R²=0.76;S1:R²=0.59)表明尾矿库Cu主要源于历史采矿活动,而污染区Cu受自然风化与吸附解吸共同影响。Fe₂O₃与δ65Cu的负相关(T1:r=-0.83)揭示了尾矿库中Cu迁移以Fe氧化物解吸和淋溶作用为主;污染区δ65Cu与TOC的正相关(S1:r=0.77)则表明有机质对Cu的吸附抑制了迁移。自然土壤中δ65Cu分馏主要由矿物吸附和雨水淋溶驱动。研究证实Cu同位素方法可有效示踪污染来源与迁移过程,为矿区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简介: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国际环境领域权威期刊,聚焦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领域。作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期刊长期关注污染物监测、生态风险评估及污染源解析等核心议题。
(文、图/任梦溪,初审/宋云洪,终审/陈小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