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暑期“三下乡”专题】巢湖学院“筑梦沈福 共绘振兴”团队赴沈福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5浏览次数:11

7月16日起,巢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筑梦沈福 共绘振兴”团队作为安徽省专项团队,赴安徽省沈福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产业调研+文化传承+电商赋能”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创新式建言,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深调研:把握乡村产业,激活发展动能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前往沈福村圩壹·森境参加活动启动仪式,团省委副书记周宇出席并讲话,他勉励青年学子要“沉下心”做乡村振兴的观察者,“俯下身”做服务群众的践行者,“抬起头”做理想信念的传承者,为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通过沈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东海的介绍,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了沈福村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及产业运营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认识到此次实践活动是要通过高校与乡村的联动,让青年学子走进田间地头,去体验、去实践、去创新,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

下午,实践团深入沈福村产业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在“沈福壹号”咖啡馆,非遗传承人杨莉莉及其团队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洲鼓与手碟表演拉开序幕,展现了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艺术要为乡村赋能,我们不仅要做好产品,更要讲好乡村故事”,非遗表演融入咖啡馆的经营模式,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完美融合,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产业振兴的文化内涵。

在“圩壹·森境”体验基地,实践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创作具有现代审美的蓝染作品并学习剪纸技艺。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实践团成员认识到传统工艺需要当代表达,蓝染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传承,通过设计赋能,这些古老技艺可以在都市市场找到新空间。

强赋能:团队聚力振兴,数字赋能助农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前往“圩壹·森境”拓展基地开启团队建设之旅。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通过“多项拔河”“击鼓颠球”等特色拓展项目,增强了对乡村振兴系统工程的认识和集体协作促进乡村发展的理解。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海轩文化数字产业园参加助农电商专题培训,合肥市劳动模范、包河区政协委、大圩镇商会会长吴群学通过“理论+实操”方式,以“乡村振兴中的电商新机遇”为题,通过大量成功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农产品直播的“黄金三分钟”话术设计、流量转化技巧、短视频内容创作等实用知识。

献良策:汇聚青春智慧,共绘振兴蓝图

7月18日上午,法国米其林三星厨师孙晓闻以“主厨的味觉之旅”为题,与实践团成员分享了她不平凡的创业历程。她提出“乡村振兴需要打破土特产等于低端货的思维定式,要用国际语言讲好乡土故事,用国际视野挖掘乡土价值” 。实践团在她分享的经历下获得启发,在“乡村振兴金点子”评选会上,提出了“米其林工艺+在地食材”的产品研发构想。

下午,实践团前往大圩农场进行农产品采摘,成员们在葡萄种植园了解到,正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冷链技术攻关,才解决了水果运输损耗难题,实践团成员认识到知识和技术才是最好的助农工具。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土,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数字助农的创新突破,从米其林厨艺的跨界启迪到金点子大赛的智慧迸发,青春之花绽放乡村振兴沃土。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政大课,实践团成员深刻读懂了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也决心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为乡村的繁荣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文/陈可然 图/陈可然、吕成炜 初审/束道兵 复审/张凌 终审/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