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7月上旬,巢湖学院“生态法治科普,共绘绿色乡村新图景”宣讲团赴铜陵市义安区凤凰山村、金凤村等地开展生态保护与法治宣传普法宣讲活动。
深入调研察实况,探寻保护新路径
宣讲团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专访、入户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古树保护现状。在凤凰山村,同学们通过有关名木相思树的代代传说体悟到沉淀着的深厚人文意蕴,其“弹性杠杆”养护技术,也感受到科技赋能的魅力;金凤村的安徽省一级古树千年银杏,以“母子相依”的姿态静静伫立,枝繁叶茂间流淌着生命温情,其锡纸防虫等保护措施,体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随着进一步调研发现:尽管村民们对古树情感深厚,但其保护的法治观念还很淡薄,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亟需通过针对性、乡土化的普法宣传与法治教育将村民对古树的情感认同转化为法治共识,并付诸于“情感守护”与“法治保障”相融合的保护行动实践。
创新普法润民心,法韵乡情共相融
宣讲团创新形式,让法律知识“活”起来、“动”起来。精心打造古树名木“案例宣讲课堂”,结合真实的典型案例,从事件起因、经过到反思,层层剖析,让村民直观感受法律红线不可逾越;动情改编古树名木“情景宣讲短剧”,以凤凰山村“相思树传说”等本土故事为创作素材,巧妙融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中“禁止擅自移植、损毁古树”等内容,将抽象的法律条款转化为生活情景,潜移默化中强化村民法治防线;设计特制古树名木“树形宣讲卡片”,入户宣讲时,宣讲团成员用亲切方言逐字逐句解读条例核心要点,让依法护树意识根植村民心中。
“保护古树,原来不只是咱心里的那份念想,更是肩上的一份责任啊!”一位老伯的由衷感叹,道出了普法宣传的实际成效。这种“以案释法、以文润心”的宣讲活动,既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养,又深化了对古树文化价值的认同。
互动实践聚合力,共护古树绘家园
为激发村民的主动参与热情,推动古树保护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转变,宣讲团策划开展“古树法规我来答”“古树保护牌我来做”“古树保护我承诺”系列主题活动,让古木保护意识在沉浸式互动中扎根。法规竞答以问答互动为核心,将法律条款的要点转化为针对性题目,强化村民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手工制作保护牌活动采用亲子合作的形式,将村民们抽象的承诺化作创意作品,并亲手将自制的保护牌悬挂在树木上,表达护树心意;横幅签名环节,村民们许下守护古树的庄严承诺。
通过互动实践,法治意识已悄然转化为村民自觉的行动力量。“以前觉得古树是公家的,现在明白保护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村民李大姐的话,反映出宣讲实践活动给村民们带来的思想转变。
此次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融“实地调研—创意普法—互动实践”为一体,探索“法治+文化+生态”古树保护新路径,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这一创新实践对强化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形成“知法、懂法、护法”的乡村法治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绿色、文明、可持续的乡村建设注入了生动活力。(文/万一彤、吴娜 图/李姗姗、袁娜 初审/何东海 复审/解雪梅 终审/徐兆武 发布/季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