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开设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并在2006年新学期开始新的课程方案,其中就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

《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其由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演变而来。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纲要>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了新的《纲要》课设置方案即“05方案”。根据该方案,《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理论部分的内容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调整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历史部分的内容又延伸为《纲要》课。按照“05方案”的有关精神,从2006级学生开始,《纲要》课在我校正式开设。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国史和国情,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正确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做出三个伟大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正确性,深刻领悟中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和历史发展。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一定的条件,并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百废待兴的旧中国逐步发展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三、课程教学任务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了解中国的昨天,要深刻把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一正确的结论。

具体而言,本课程力求完成下述教学任务:

1、了解外国帝国主义人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在保证本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以至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做出三个伟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正确性和必然性。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第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体系,正确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在引导学生牢固把握教材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日后从事历史领域的相关工作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第三、转变教育理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期组织学生就相关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辩论、演讲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相关史实和历史人物。

第四、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相关历史文化名胜和红色旅游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五、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互动式教学法,习题自测法、视频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力求最大化提升教学效果。

   六、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遵纪守法四个方面构成。期末考核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克服了传统的闭卷考试所具有的“上课记笔记、考前背重点、‘一考定音’”的弊端,不再采取传统的固定题型,而是秉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契合的原则,适度增加论述、材料分析等主观题型的分值,力求做到既能客观地检测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亦能有效地考察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